豆瓣评论

  • rphelio
    太乡土了,说实话有点看不懂,也没觉得感动,很失望。05-05
  • danyboy
    拿到了很久,最近才读。安庆写自己的情感经验最妥帖,就像上次他自己说的,这么写就像鱼儿回到了水里。我知道前一段时间他在尝试从外在经验上突破自己,不论是出于自己过往写作成果的“影响的焦虑”,还是出于其他人的期望,他确实需要一种新的蜕变和突破。而这本书在我看来,他克服了外在目光对他的影响,沉稳地也始终如一地从自己的内在经验来寻找突破,包括了技巧的成熟,语言和方言的锤炼,以及情感愈加质朴也愈加深沉。02-20
  • 室内滂沱
    二刷了一遍,最喜欢《迷路火光》,主角去当实习教师的那个校园如此具体真实,用乘风破浪般的流畅讲一个普通人在他的新岗位上遇到的每一处磕绊。邓安庆的小说常描写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永恒的不和谐关系,再让人物从羞愧、自卑、局促感里面渐渐变得自如,对善良柔软之人的关注常常令人感动。展开情节时所用的技巧不是“对立”而是“张力”,比同期同龄作家具备更多来源于生性的耐心,甚至能在字里行间见到不少悠闲时刻,能借此明显看出,在这个阶段,作者的笔力实际上要大于目前呈现出的成果,希望能在日后结束“引而不发”的常见基调,推出“更具野心”的作品。由“谨慎”之中诞生美学,是在主张铺张、尽兴的文学潮流里极为珍贵的一抹细腻,自成一体,旁若无人,在技术之外,风格及世界观的确立最为出众。10-27
  • Soros
    《迷路火光》一篇最令我动容,因为我也有过在校区实习的经历,同样的难舍,同样的委屈,同样的不甘心,从那以后,我也不愿意当一个老师。当一个沉闷的课堂,突然来了一个特别的老师,一个不是大力咀嚼其他老师都讲过的段落分析、中心思想,而是拿出自己的热爱、兴趣、温暖、真诚与学生交往时,换来的除了学生的认可与热爱,还有体制内部其他人的冷眼。11-18
  • 起舞的苏格拉底
    感觉作者受日本文学家的影响比较深,那种平静,那种克制,但是就是能吸引人看下去。我常常分不清,究竟是小说还是作者自己的故事。《跳蚤》这篇有点低配版《活着》的意思。12-16
  • 影随茵动
    读跳蚤的时候,耳边仿佛回荡着老邓的武穴话,一如始终,他创作的起点。读迷路火光时,感受了一份变化,好像中文系走出来的共鸣。最具特色的还是故乡的文字,而改变是很好的开端,期待不断地前行。12-13
  • 胡弃暗
    叙述工稳,感情真挚。比较喜欢《跳蚤》、《天边一星子》、《迷路火光》。被命运/性格毁掉的少年的故事特别能打动我。看内容像散文,翻到版权页,又标注是短篇小说,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也许是离开中学校园太久了,对《迷路火光》最后两个章节有点疑惑。作者很擅长结尾,《跳蚤》、《北京阿姨》、《戏子老师》的结尾都让人心口一颤。10-30
  • 往北的海夜未眠
    Kindle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时脑抽购买了一堆破烂货之后可以火速删除而不必产生多余的实体垃圾。02-27
  • 黄蠢蠢
    邓老师真是一个非常细腻的人啊!笔下的故事很真实,就像发生自己身边一样。最喜欢《分床》这篇,写父母间的关系,很生动。11-30
  • 岩井俊七
    喜欢“饭菜搁在后门口,就着一口好风”、“坐在稻场上的阳光里,热闹融洽的气氛”这些美妙的细节描写,更不要说你和小伙伴都永远会记得的遥远的星辰,但最最喜爱的是《寄宿》,那小心翼翼的、微妙的、纤细的、清澈剔透的心事,读来心疼不已,写到母亲去赶轮船,“不敢回头看我,我也不敢看她”,更是忍不住泣下沾襟;关于实习和诗人等其余几篇也很触动,敏感的心是宝藏是上天的赐福,在这世间也是种何等的辛苦,明明那么珍贵却格格不入,明明那么近却又那么远11-23
  • 骆驼牌羊奶
    一如既往的朴实言语,几个故事像是作者坐在身边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却出传递着生活本真的力量。天边一星子,有星子微光的地方,一起有过的记忆就依然闪耀。11-27
  • 恶鸟
    好像这是看邓安庆的第二本小说,读着读着就会向往一种安逸的乡村生活图景(适合乡村度假阅读),没有超现实和幻想,非常接地气以及“现实主义以下”风格。那天看到史蒂文斯说道真实、想象和幻想的写作问题,脱离真实的幻想在修辞那一刻他达到了最大效果,而想象会在之后继续上扬,而真实会紧紧抓住你当下。11-26
  • 阿鲁
    生病了就只好看看书。买的签名本,豆瓣上也关注了邓安庆,感觉是个很细腻的人,书的确也是这样,冷漠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12-01
  • 张震老婆(V)
    邓安庆进步了,成熟了不少,最喜欢《寄宿》、《分床》和《天边一星子》,当然《跳蚤》也很好。我喜欢他写最为接近自己人生经验的文字,有委屈,有隐痛,精确、深入、真实,又不失厚道。这是一个内向者以极大的勇气艰难地克服了羞涩和羞耻感,对自己忠实的表达。很不错呢。12-02
  • 维舟
    一共八个短篇,写的还是作者最熟悉的小人物与日常生活。感觉人们生活得都相当压抑,一种想要撑开自己喘息的空间又难以撑开的感觉,有些人无声无息地走了,有些人做出一些夸张而不为人理解的姿势,另一些人则在激烈抵抗之后沉没。印象最深的倒是《分床》和《迷路火光》两篇,大概也因我自己这两年与父母相处的体会,以及对少年心事的回想。12-12
  • 沈书枝
    這本其實是集小說與散文於一體的,八篇都很成熟,寫得頗好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做了媽媽,看鄧安慶這本書裡的所有的小孩子,從兒童到少年,感覺都是在一種極其孤獨與被漠視的環境中長大的,成人漠視孩子最基本的愛與自由的需求(有時是被環境所迫不得不如此),不存在溝通與對等一事,許多悲劇都由此造成。並且好像也看不到多少改善的希望,挺悲傷的。01-13
  • 欢乐分裂
    最喜欢的三篇《跳蚤》《迷路火光》和同名中都有一个令人心疼的惶惑少年,不无天真的理想主义,饱含着温柔怜惜的渴爱心理,也曾对这个世界充满明亮而温暖的想象,而流年易变世事无常,“我”曾与他们一同走过的时光,如遥远天际的行星,虽时常还能闪现心头,但彼此的命运轨迹不再交叉,这种曾共同走过、如今却以旁观角度记录的怀缅与失落,被克制得既有分寸,且不乏微光的希冀。《分床》与《寄宿》是作者熟稔拿手的题材,身为子辈与父母永远难以厘清的羁绊如恒星般亘古,对父母老去的忧思,年少时敏感微妙的心思,都被描摹得细致入理。《戏子老师》、《北京阿姨》和《鬼城诗人》都是我们生命中遭遇过的过客流星,曾经相逢就很美好,而我也愿意把你们留在心中。11-19
  • 黎戈
    我妈很喜欢安庆,先拿去读了。然后在纸条上写了读后感:语言流畅,引人入胜,扣人心弦。12-01
  • 中原一点红
    读了,还行,显然比《纸上王国》有进步。就是有一篇《北京阿姨》,这位阿姨明明来自河南平顶山,只是在北京打工,为什么不起名叫《平顶山阿姨》而要叫《北京阿姨》呢?其实我也知道可以猜到作者的想法,北京,大城市,洋气,叫《平顶山阿姨》,太土了。但文学应该这样写吗?心里有这样的差别心?11-10
  • 舒行
    作者很能体察周围的人与事,一个个小小的人物就是“天边一星子”,悲欢离合被他写得很真实,有在场感,写女性的像《北京阿姨》《鬼城诗人》等,有点贾樟柯电影的味道,让人想起《二十四城》里的陈冲、吕丽萍。《北京阿姨》那篇做菜场面描写很有烟火气。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