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反馈
书名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
司马富
格式
EPUB,MOBI,AZW3
ISBN书号
9787522506296
出版年
2022-2
出版社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页数
436
定价
92.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历史
豆瓣评论
李慧敏
整本书,是用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文化,虽然写的是清朝,其实也是中国发展到最近的朝代,相当多的习俗,社会关系等等,在清朝过后,仍然延续下来了。不过,整本书还是有很强的西方视角烙印,并没有写的很深,都是面上点到而已,罗列了很多知识而已,没有串起来,不过,对于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研究这么深,也确实是厉害。学习了。80分
06-05
子寧不嗣音
西方汉学家写的一本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史汇编。优点是无论是政制、文化、社会史等都面面俱到,缺点是语言不够通畅,所引用的研究成果也基本出自西方汉学家,行文也比较枯燥,更类似于西方汉学家对西方读者所做的清史科普。
05-29
花与叶
原著可能是不错,不过宗教、血统啥的对我们没有对洋人那么重要。翻译,不行,影响阅读了。
06-03
溺在水瓶里的牛
满人是外族入侵者,却对中华文化有着格外的尊重,几千年文化的自信不知不觉变成了闭门造车的自大,就像是从辽东迁徙到内地各省的清朝原初臣民都居住在“满城”中。清朝的儒道佛均有发展,但儒教终占上峰,就像变革的星星之火,在其灭亡时仍然是星星之火。本书选题过大,广而浅。
05-12
stephen
西方人写的中国史书,因为表达方式不同,感觉很别扭。
05-10
朱颐钊
看题目像是某个社科重大课题项目。作为洋人写的关于清史的介绍性质读物,几乎没有学术上的开拓与创见,不过覆盖的领域和叙事把控的深浅程度都还OK,可能适合外国读者和一些中国读者了解清史之用吧。
05-11
bookbug
对于清承明制在文化上的沿袭,主流观点更多是站在主动汉化的角度来看的,这当然还是和骨子里的夷夏之防有关。司马富则在书中着重剖析了满族传统文化在很多地域和层面上的传承而非单向度的融入,视角也随之放大至整个欧亚大陆。具体讲述的层面则并未囿于狭义的文化范畴,政治秩序、经济制度、语言文化、礼制风俗、道德思想、宗教生活、文学艺术等几乎面面俱到,作为域外清史研究的普及性读物,堪称丰富;特别是在思想、文艺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对女性群体的命运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照和反思。
02-25
虾米
从易经到胎教,作者百科全书式的旨趣令人吃惊。不同于“夷夏之辨”常常不能幸免的门户之见,作者秉持清代政治文化多元与统一“谨慎平衡”的观点,比如,统治者的身份既是内亚可汗、天朝皇帝,也是佛教转轮王和朝贡体系的宗主。这种“谨慎平衡”还体现在各种制衡:皇权专制与官僚体系、八旗与绿营、国家与宗族、文书行政原则与灵活多样的地方制度,以及两个象征性的权力中心:北京和承德,等等。作者藉此厘清了关于清代历史的不少误读,消弭了“传统”与“现代”的绝对对立,揭示清代“法治”观念淡薄但仍重视“契约文化”,城乡之间的差别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大,父母权力近乎无边但这主要发生在精英家庭而非农民家庭,女性地位卑下但不能将所有性别问题都简化为服从、压迫和受害。可能观点存在歧异,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
03-14
龙庭皓月
系统介绍清朝文化的海外汉学著作。主要阐述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但也对非儒家的佛道思想,非汉族的满、蒙等少数民族,以及法律、军事、科技、女性、性观念等予以关注,并指出清朝文化的多元特征。作者认为清朝统治者并未完全抛弃满族文化,而是在保留本民族特性的情况下吸收汉族文化,而且他们在面对不同民族时会展现不同的“面孔”。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三个主题:首先是认知层面,表现为强调二元互补的阴阳观念,这种思维方式贯穿始终。然后是伦理道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最后是礼,它是前两个主题的具体表现,体现尊卑等级,维系着家庭和社会,并“将现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连接起来。不过因为要阐述的东西太多,时间跨度也长,所以深度一般,不过对于普通读者也足够了。书中有三处错误,长评细说。
03-04
holly2007
參考文獻不足,註腳不整,無法繼續深掘,譯文一言難盡,難怪連編輯也赤膊上陣,越俎代庖了。Bug 1 處:P326,末行,“接筍“應為“接榫“。
03-01
江海一蓑翁
美国学者司马富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侧重文化)解读清代历史与生态的一部大众学术佳作,大致有三个层面的重要价值——一是之于文献综述层面,本书几乎汇聚了海外、尤其是美国的清史研究的方方面面的成果精华,并进行融汇、提炼与转化,形成学术读者与大众学者雅俗共赏的清晰生动内容。二是之于历史研究层面,本书清晰论述了清代历史生态相对于明代的革新、反动与异变,以及这种变与不变对于后世历史进程的影响。三是之于文化研究层面,本书全面、生动而细致地介绍了清代思想、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等大文化层面的方方面面内容,并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察视角和问题意识,考察清代文化生态对于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演化走向与路径依赖的巨大影响。综上所述,是一部重要的学术史、清史研究和文化研究论著,值得关注和细读。
03-01
陆钓雪de飘飘
在清代许多伟大的文学汇编中,有两项浩大的官修工程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始编于康熙年间,刊行于雍正初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庞大、最有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观念正统,常常采用传记形式,且几乎全部由选录各种早前作品而成,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一部文学选集,也可以被看作有关清代学术精英所关注的文化问题的便捷指南。《四库全书》在主题涵盖范围上与《古今图书集成》几乎同样广阔,但是《四库全书》对文字有更加自觉的强调,并且得到了中西方学者更广泛的研究。在这场鉴别并销毁具有潜在煽动性的书籍的运动中,共有超过5万块印板被焚毁。但是从更加正面的角度来看(整体考虑),《四库全书》工程最终收录、抄写、刊印了大约3500种、近8万卷珍贵文献(共7套,每套约230万字)。
02-28
苏斯洛夫
赶上了俄乌冲突,也是不太好看的缘故,读了差不多一个礼拜。如果只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比较全面了。不过反向引进到中国,就显得太浅显了,毕竟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P.S.介绍清朝诗歌文化居然没有纳兰性德?!
03-05
Creative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煎茶(来自豆瓣)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283874/“传统”与“现代”并非互相排斥的两个范畴,正如本书中所言:“对中国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过去仍将会以某种形式留存在未来之中。”
03-22
默扉
作为西方汉学界为一本系统关注清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著作,《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详尽且系统地阐释了清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间的更深层次的联系,从大清建立到现代社会,中国的制度、传统和文化在承续、包容、嬗变、吸收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着,才得以进入当下“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似乎恰到好处”的状态。
03-12
白小树
中国人勤劳又浪漫,究竟是怎样的文化底色,才造就了这样的我们?一本囊括了军事、政治、思想、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的清代文化百科全书,一本让我们明白“我们”为何成为“我们”的探索之书,同时也是一部观照了今日某些不良文化的警示录。
03-08
校书郎公子熙
读完序言,本以为作者是个“骑墙派”,想游走在新清史和传统清史之间。读完全书,对作者深厚功力钦佩不已。本书是介绍清代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式作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全面性,内容涉及清代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生活等各个方面,作者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细节,详细讲述。二是延展性,本书并非单独讲述清代历史文化,而是上迄明朝,下至现代,将不同时期的各部分内容进行对比,突显清代传统文化的承上启下作用。三是学术性,作者引经据典,使用了大量古人今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氛围浓厚。作者对史料的运用与解读十分恰当,展现出极强的学术素养与研究水平。书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清代皇帝是如何在接受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保障满族文化能够继续生存传播下去?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这本书,也是很有意思的。
03-21
曾经巫山难为云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似乎成了一种噱头,人人开口闭口是传统,处处拿来拿去是文化。但仔细端详,有多少传统被真正继承,又有多少文化被世人接受。在当今社会,所谓传统文化不过是商业炒作的虎皮,充满了铜臭之气,传统文化被当成买点和遮羞布,成为功利、市侩和庸俗的装饰物。人们可能连传统文化的概念也早已淡忘了。在充斥着快餐式、急功近利和信口开河所谓的中华传统文化垃圾书籍的当今,“汗青堂”推出的《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一书,仿佛是一股清流,让读者在历史的海洋中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详细梳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让人们对自己的历史、自身的文化产生更深刻的了解与思索。作为一名西方学者,司马富的论述是严肃、严谨和科学的,观点也是实事求是的,对还原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以及弘扬传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03-20
malingcat
我不是清史研究者,不知道给的星星是不是太多了。如果是给英语世界的读者看的清代文化史,应该是足够好了。我们的新清史花了那么多钱,应该有点史学自信了吧,不知道。今年过年是在东北,带着这本书也是机缘。母亲家是旗人后裔,对于满文化有一点皮毛知识,我只想知道,满文文献都翻译好了,也都在清史研究里用上了?
02-15
后浪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03-01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