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小刀周遠
    有那么一刻,你觉得 Pauline Kael 仿佛划出了一道智慧的光,下一刻你硬生生的想把到嘴边的赞美吞回去。幸好,作为特立独行的人,作者不需要这赞美。然而,很多的观点又太过特别,惊世骇俗得有点牵强——原因在于,作者要写上一大堆理由来支撑,这越写越多,拉拉杂杂,到后面成了显摆、掉书袋,这就无聊了。07-03
  • 大钊
    有些失望,可能受众大多是好莱坞爱好者和还没看到电影的读者,文章内容“介绍”大于“评论”02-09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2021.6.21-2021.7.1 50*11,实际于9月读完。翻译的兰梅是谁?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是否完整读过全文,里面的几部电影我是看过的,评论的东拉西扯,翻译的长短句杂糅,500余页的全书,读下来思维混乱,逻辑跳脱凑字,每篇表达的题旨飘忽不定,引申牵扯太多,内容陈旧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在当年来看也许很专业,但跨六十年左右的文字,如果它果然不能不朽,如果何其在影评界经典,亦是上个世纪就将引进出版。因为嫁给了兰德伯格,接管了一家电影院,她被生活杂志拒绝,接着来到纽约客,终于在1967年开始自己也出乎意料地成为了专职评论家,成名作《雌雄大盗》,我看过电影也读了评论,也许豆瓣那种没有超过200人评价分值也还低于8分的书,可能最终会定格在7以下了。09-09
  • 阿之
    作者是过得多不好才让她有这么大的怨气。以及,作者大概是女权主义者吧?01-20
  • 周飞
    只能说可能因为我是男性,所以更喜欢罗杰伊伯特的文章。宝琳凯尔的文章给我的感受是观点鲜明,感性多情,但有些时候逻辑确略显混乱。在表扬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时候与批判自己不喜欢的事物的时候会写一些逻辑前后矛盾的话。但不可否认她态度真诚。03-23
  • 任仁忍
    一些观点(吐槽)确实犀利,语言也随性洒脱,不愧是宝琳·凯尔。不过书中提到的许多影片年代略久远,不熟悉,读起来略费劲03-16
  • 欢乐分裂
    犀利毒舌,视角独特,批判起来不留情面,一众大师在她笔下皆有自曝其短的可笑,即使读者如我并不同意,也不得不承认换个角度看待或许亦有收获;赞美名单包括且不限于:雷诺阿、戈达尔、罗伯特·奥特曼,以及赞不绝口的贝托鲁奇!最打动我的是写《教父》系列,称第一、二部乃浑然天成的一体,是动人史诗,投入感情的评论果然份量不一样,并结合对白兰度表演的描摹(较多关注演员是凯尔有别于其他影评人之处)。针对(美国)电影产业彼时现状,指出陈腐积弊之处至今仍未过时:1、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具有的娱乐性和传播性,天然携有平民性及被资本所控的商业属性;2、作为逃避现实的可遁地,提供廉价神话——“电影和无名之辈是绝配”;3、所谓好莱坞速度大概就是垃圾;4、电视/电影的影像风格区别;5、技术与情感的相搏/交融;6、道德感的位置。03-21
  • 看不见的城市
    毕竟是《纽约客》文章结集,基本上都是大段复述电影情节的水文,根本算不上影评,更像是综艺里的吐槽大咖式“毒舌”,“好看”得实在有点表面。当然阿姨对于电影还是爱憎分明的,喜欢的导演五体投地,巴不得跪下来把对方每一根脚毛都舔干净;不爱的导演厌恶至极,泼妇骂街,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长文观点杂乱,辱骂过于喧宾夺主,导致读者除了伊跳脚叫骂的部分以外什么也不记得,当然“批评”的部分本身也无甚见地,不记得便不记得吧。04-13
  • 阿梦
    影评以1940~1990作品为主。保琳的评论,从局部看,有基于知识分子个人好恶的率性而言,即言论背后有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判断;从整体看,影评多数时候主题并不清晰,睿智的言论被絮叨的话语消磨了光芒。而且,所谓超越时代的观点与见解,难免有着认知时效性的局限。商业化而非学术型的影评被放置几十年后,其魅力被文化的变迁而冲淡的失去了效力。01-29
  • 唐朝
    作为报刊、杂志的评论文章,寿命是有时代性的,很难像他们评论的电影那样超越时代。这么说不是贬低影评人的工作。评论的意义可能仅在于在其所处的时代,发现或建立某些作品的价值。时代更迭,作品的客观价值还在那里,观众去看,会有自己的发现,或许也需要新的评论去重估它的价值,但旧的评论多数已过时,就像这本评论集里的影评,琐碎的语言和背景知识以及谈论到的当时流行的影片、影人,今天的读者去读,完全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很难说能获得有价值的认知。不过若是对影史略知一二,看看当时的著名评论家如何评价我们眼里的影史经典,也能有所收获。04-05
  • 把噗
    有些地方是好,但就是…太啰嗦了。怎么每篇都能扯这么长?12-30
  • vol
    赘述太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该扯些什么来凑够字数且不会显得很水”的写作思路。12-17
  • 何阿嵐
    阿婆好長氣更煩氣,每一篇執著要定義電影媒介,排除法式寫作。那些所謂「毒舌」觀點,連經一點時間洗禮的價值都沒有,「垃圾、藝術和電影」一篇由其突出她的寫作策略中目中無人的一面。在資訊相對流通的今天,更見失去效力。讀 Kael 的意義是不是只餘下重返當年紐約藝術環境現場?以及少了作為見證電影還盛世年代的局內人感受?當今天認真的電影觀眾所擁有的觀映量,都比她更具開放的視野時(寫作才情實在無法學習),我想到至少還要有殺死報紙影評人的必要。04-04
  • 东篱走马
    比罗杰伊伯特强太多了,这才是真正有态度有立场有表达旗帜鲜明的影评啊。12-19
  • 薄雾微光
    长句,机智,散发,混杂……条理未见清晰,长文长句拖沓,让人觉得抓不住重点,这不知是原著,还是译文问题,加之书籍超重,读起来真不那么舒畅……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