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fushia
    文学批评相关看不懂 好捉急啊最近看书时间太少了03-10
  • yak
    看得很累,而且很晕,也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但绝对是一本好书04-08
  • 明月出天山
    ms很难读,其实,后现代,也就那点东西。01-13
  • Flamme
    有些地方的翻译让我很抓狂 个别篇目很有启发~02-21
  • Rachel秋秋
    民族志培养了一种对自身处境的清晰思考,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提倡的:“让我们永不停止思考——什么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文明”?这些仪式是什么,我们为何应该参与其中?这些职业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应该从中获利?总之,它要把我们,受过教育的人,带往何方?”民族志积极地置身于强有力的意义系统之间。它在文明、文化、阶级、种族和性别的边界上提出问题。12-23
  • 練る
    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本雅明评论德布林所设想的知识分子的Logokratie的位置是一个“不可能的位置”。当把田野调查的前景展示出来时,这本集子的作者们可能多少也怀着相同的心绪吧。全书基本采取了一种泛文本的视野,于是民族志写作中的权力关系及其虚饰与神话都在这个“不可能的位置”上被解构;另一方面,在揭示了这个位置的不可能之后,人类学者却并不能转身离去——“不可能的位置”此时成了这个研究者的全部境遇,研究者不得不接受一个试图融入当地社群的他者身份,去企及接近另一种亦被他者渐染的本地生活。在这种相互铭写中,民族志的诗学和权力之外出现了伦理,这可能是我更关注的。anyway,至少于我而言,阅读本身便是与作者的跨文化交际,这既是学习“写文化”的过程,亦是学习尊重与交流的过程。03-25
  • 南池子
    阿萨德的“文化翻译”12-26
  • 油头虚翁
    民族志的最明显问题的迹象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民族志作品往往出奇的乏味。我们不停地问,这是怎么回事?那么有趣的人,从事如此有趣的事,怎么写出这么无趣的书?他们该为此做些什么?03-09
  • 本阿弥·光悦
    民族之写作的不同方法,文学意识,修辞,后现代主义探索。08-10
  • 书白
    有几篇翻译得不是很好。马库斯那篇《现代世界体系中民族志的当代问题》是对刚刚翻成中文的保罗·威利斯《学做工》的非常精彩的评论04-04
  • Tina
    为了帮别人查一段引文又看了一遍,对这本书的理解还真是要建立在阅读过大量、各种类型的民族志的基础上才能明白作者们讨论的是什么,批判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什么。12-11
  • 全都是风
    值得推荐,可惜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对于人类学知之甚少的人看的~sigh~02-25
  • 对方
    沒有完全看懂,但是超級喜歡!─── ‘allowing for certain intentional interpretive liberties’08-16
  • 黛轩主人任博士
    原来partial truth 在这里被翻译成了“部分的真理:", 好吧,库大爷和马大爷受委屈了。12-04
  • 番茄酱
    这种解构真的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虚无。从科学、客观走向意义的阐释,体现在民族志文本的书写上更多的是一种态度的转变,而不是方法上的改变。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显然还在发温发热;承认文化的多样性解释、民族志文本的虚构性绝非意味着我们可以切断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我们追寻的「意义」仍然需要一定的学术规范与伦理道德作为支撑,并且是丰厚、饱满的。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