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或曰
    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揭示镌谱入石的问题和中古谱牒的形式,二是辑录中古谱牒并尝试复原。第156页倒数第8行,侯扬方为侯杨方之误。第560页引徐冲一文,漏写出处《复旦学报》。第565页倒数第4、5两则文献,作者是郭锋,分别误为郭峰、郭蜂。03-12
  • 玄都校經
    作者在徐渊“异刻”说的基础上,指出在墓志正文之外添加的“谱系”是抄自谱牒,这个线索非常好。不过,现存中古谱牒的实物唯有两件高昌残卷,谱图式样与马王堆《丧服图》十分近似,应视作中古谱牒复原的基本依据。作者反而认为应当依据南宋汪藻《世说新语序录·世说人名谱》的格式复原中古谱牒,此《谱》明显是作者在第六章指出的“欧苏谱法”的产物,是对《史记》之《表》、郑玄《诗谱》“上下旁行”的模仿,并非沿袭自中古谱牒。作者还认为墓志中的“平阙”体例也应该来自谱牒。这些想法都未必合理,从谱牒到墓志是一个“读图”的过程,并不能视作简单的抄录。图是二维的,墓志却是一维的,“平阙”正是这种转换下的产物。总而言之,作者搜集的资料都很有趣,也很有启发,但论复原中古谱牒却犹有未尽。06-11
  • 草木有本心
    匆匆读完主体部分。“两晋南北朝墓志中这些位于特殊位置,并以特殊行款记录家族谱系的文本,应当就是墓主家族谱牒的直接抄录或经过简单改写的节录。”在此认知基础上,以《世说人名谱》为骨架,参之碑刻材料,进行中古谱牒的复原工作。ps:在整理碑志录文时,标注平阙和转行都具重要性(即理解碑刻文献生成的面貌,而非仅仅根据录文处理文本信息)。03-28
  • 少年游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谱牒基本已不存,但出土墓志、世说注等文献中仍有部分保存,本书的尝试正是尽力挖掘这些材料的价值,试图从中还原中古谱牒的面貌,如果相信其推论的话,本书其实可以当成工具书来用。退一步说,即使对观点保持怀疑,在研究中能够发现这些日用而不知的材料的价值,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03-06
  • 越石赋扶风
    两晋南北朝记录士族家世信息的谱牒收藏在尚书省的左民曹,在王朝选官、士族婚姻、征调赋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彰显门第在墓志末尾会详细记载家族世系信息,所谓“引谱入志”,出嫁女和母系宗亲也收录其中。隋唐时期则郡国姓氏类书大兴于世,郡望由主体家族共享变为同姓异宗到社会所有同姓家族共同冒认拥有,言王必出太原,言郑则荥阳,言崔则博陵、清河,言李必出陇西、赞皇,失去与主体家族联系的郡望其实也就是去了郡望的灵魂——失去标志家族地位和社会等级的意义。宋以后的族谱只是为了“敬宗收族”。中国谱牒大题趋势是由公而私,族谱主要以男性为记载主体(所谓的光棍谱2333)实用价值逐渐消亡。01-13
  • 短暂
    朴实。官谱与家谱所见中古社会现象分析12-28
  • tangrikhan
    只翻了后面根据墓志复原的牒谱,校对太差了04-05
  • 洛水湛湛
    第199页第二段第一句有语病07-09
  • 季粟
    P550《崔长晖墓志》,叙录云“为炫耀家世,墓志有意把四女放到了三子之前”,不足以取信。12-20
  • 黄金的马场
    只看了史论篇,有一些很好的分析,学术史梳理是对近年徐冲、陆扬墓志研究新方向很好的总结,摆脱以志证史的传统金石学、史学思路,进入到文本分析和墓志实物研究。对中古墓志文本来源的考察很好,墓志文本有多个来源,多个撰写主体,因此是可以进行分解和溯源的,墓志研究要想不再斤斤计较,而是做出气象,则非此途不可。对北魏『后妻承嫡』故事的考察也极好,基本传承了田余庆的路子,北魏,包括很多异族王朝的所谓「故事」,很多都是政治体转型留下的遗产。06-26
  • 鑑外觀
    纪念下上班摸鱼看完的第一本书(问就是老板被隔离了)。基本是对“家谱”的研究,氏谱少,玉牒无。05-12
  • 南山
    翻阅。第五章最有旨趣,且可以结合传统史料做更细密的推进。中古史往往只能针对集团、族望等概念说一些虚实莫辨的话,如果能借鉴华南学者对明清人们如何基于现实利益创造性地接续族谱的研究成果,加上本书提供的新思路,也许能缓解这种窘境。11-24
  • 青木瓜
    读完之后颇受启发,廓然开朗。许多之前模糊不清的问题都得到了清晰的梳理。作者思考之绵密,观照视野之辽阔,思路之清晰都令人赞叹。书中校对错误不少,想是繁体排版的缘故,如能在再版时更正则甚佳。01-22
  • 文在兹
    虽然很厚,但主干部分很快就能看完的。。。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