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豆友Mangoe
    科举及第,立身扬名,以显父母,是孝道的中最高表现。金榜题名后,士人们将被分发到各地去做官,有朝一日,若在中央政府出人头地,那更是家邦之光。科举考试把全国一个一个家庭或家族、一个一个地方联结在一起,成为具有共同文化价值的整体国家。通过士人的赴外地游学、应考,或是为了生活而赴外地任教,以及官员的游宦,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促进。当走进一处宋代城市,举目望见街头的某些坊表,推敲其命名的意义;行经贡院,了解到这是一座这里以往未曾有过的建筑物:进入学校,见到学生在研习时文,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听见人们在谈论风水或谶语的证验,浏览矗立于讲堂内的进土题名碑刻,注目于丛桂、魁星、文昌及其他些建筑物的名称,甚至发现建筑物中奉有魁星或梓潼帝君的神像…03-31
  • 亦關亦隴
    提供了不少宋代社会史研究入门的选题方向,通俗易懂而不失严谨。03-02
  • 十四
    充足的例子使读者能够对于某些抽象的论述加深理解。但中间有几讲关于经济状况对于士人科举的影响显得有点啰嗦。结合回忆《孙应时的学宦生涯》一书的大概内容,对于南宋时士人科举人数暴增以及乡里人际、家族同年等外在条件对于为官提拔任职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感受。书中200页写史弥大任“礼部侍部”,查历代官制大词典,并无此官制。结合史弥大履历,应为“礼部侍郎”。对于印刷史这一块的理解可以参看辛德勇的《中国印刷史研究》。书籍当为轻型纸印刷。每每打开阅读,一股臭味扑面而来。编辑应戒之。02-01
  • 大甜甜~~
    优长和遗憾都比较明显。因为是课程讲义结集,因此系统性特别强,基本可以管窥宋代科举社会的全貌。其中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宋代也摇摆在科举和学校的两途之中,事实证明,学校并不是一个特别强于科举的选择,因为为学校投入的社会财力,最后都变为了科举的供养罢了。宋代社会走向平民化,和科举大面积推广,还是有不容否定的关联。但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科举也使得人和家庭的关系格外加深,因为没有家庭的财力支持,基本是不会有科举成功的可能性的。全书的遗憾,大概就是写得太平淡了些,读起来都有点让我发困。12-10
  • 糊涂虫
    扫盲专用,但这个书所用纸呛鼻子,差评!11-15
  • 关东游侠儿
    以科举为中心的社会史研究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