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抽丝书房
    我们一直用现代眼光想当然地去思考历史,中英双方为何如此处理这次外交事件,乾隆帝的态度、马戛尔尼使团的态度、东印度公司的态度、英国的态度……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语言不通,他们是如何沟通的?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不一样的历史场景,一次次坎坷的、充满误解的交流。更能引发这样的思考,如果有个靠谱的翻译,这次东西方接触,会不会结局截然不同……后面的历史,会不会截然不同~09-14
  • 葱青是个好人
    挺扎实的,读起来还挺有趣,第一次接触到翻译史的书。04-17
  • 南海郡掾
    翻译学视域下“重译乃通”的怪象。双方的沟通是在世界观无法调和的前提下进行的,清朝以天朝思想观照外邦,英国以殖民观念寻求利益。非专业译者囿于主客观因素,出现译本翻译的错位。清廷出于上国心态,以“天朝”话语改写通商文书,意图将中英两国关系拉入朝贡体制:马嘎尔尼由“钦差”降格为“贡使”、“文书”重译为“表文”、英国国王以兄弟相称的语句消失。马嘎尔尼也通过改写文本,“软化”了乾隆敕谕,向英国政府和人民营造出使团成功的假象。如此观之,总结有四:一、翻译的壁垒发端于世界观的差异。二、翻译偏差的后果似乎利弊共存。三、真正重要的是培育本国翻译精英,于融会贯通中传达外交辞令。依赖传教士翻译的清朝却始终视若无睹。四、中原王朝于涉边疆事物中刻意营造的大国形象可能为黄粱一梦。朝贡在“蛮夷”那儿可能就是另外回一事了。02-20
  • 风のように
    精彩的处理,特别是前三篇05-23
  • 江南逢
    最后这问答的风格简直是马嘎尔尼走进科学了12-24
  • 咖喱酱
    从礼品篇一章开始,分析越来越模式化,而且重复引述史料的频率变高。结论竟是翻译很重要,研究外交史需要予以重视?有趣的是给沈艾娣纠错。09-01
  • Agora S. Y.
    軍機處的翻譯水平沒有傳教士高,同彼時剛剛學中文沒多久的小斯當東相似,還是挺諷刺的。10-20
  • 游荡的布鲁姆
    马戛尔尼使团和乾隆的这次会面,使用的翻译这块特别逗。英国人跑到意大利那不勒斯找到一中国教士李子标,这老哥完全不懂英语,只会拉丁语和意大利语,而且只想着一心传教。大清这边找到的翻译都是些欧洲其他国家的传教士,就是没英国的,这些在中国生活了好久的老外,都是些入乡随俗混官场的老油子。双方的主要翻译没一个具有中英双语能力。最后就乾隆爱听啥我就给你改成啥,更为致命的是李子标老哥对汉语的把握也有问题,和珅当时委婉表述让英国人早早滚蛋,英国人都看明白了,李子标还坚持说是让你们多住几天好好聊。乾隆这边必须要看到英国是作为远夷来朝贡的,英国人自己把自己当成欧洲的王来的,这哪来的龙与狮对话?根本没法聊,只能回去想其它办法来搞事情了。06-20
  • Travis1997
    相當有趣。作者是翻譯系出身,因而着力考察馬戛爾尼訪華中的翻譯問題。馬戛爾尼此行核心目的旨在和中國平起平坐,然而這點是乾隆不可容忍的。在此根本矛盾無法解決下,雙方翻譯必須使各種方法來得到對方最低程度的滿意,英方答覆經過翻譯後顯得恭順,中方也顯得認真考慮英方要求。應該指出,這種翻譯錯位在中國和非漢字文化圈交流很常見,例如拉瑪三世致道光的泰文書信中頭銜同等,而且只音譯「朝貢」一詞而沒有表達臣服之意,中文卻是「暹羅國王向大清國大皇帝朝貢」。緬甸也曾收過署名乾隆的書信,希望緬甸君主可以在乾隆禪讓後以長輩的身份照顧嘉慶。馬戛爾尼訪華一事勝在史料非常豐富,是研究翻譯錯位的絕佳切入點。不過,馬戛爾尼的失敗不只因為翻譯,也和情報不足等原因有關,例如部分送贈禮物在乾隆宫中早有類似的。作者對此着墨不多,應該留意。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