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拓野
    在斯氏《伦理学》中读出了内丹和内学的宗旨:不要随物生心,要有正念(真观念),方能极乐。“人心不知道人身”,但“人心知觉人身”。身体是人心的对象,但人心在常理看来又是直接透过身体与外物的广延和思想相联系。外界的情状是实则是身体的情状,故我们对它们永远不能有正确的真观念。只是知觉,而不是知道。只是被动,而不是主动。身体可以放在心内,是因为“不知道”。也可以放在心外,因为可以被“知觉”。一种画括号与解括号的操作。不过错误的观念“从永恒的观点看”,也是真观念,只不过有缺憾。08-13
  • 殇空定慧
    对我个人而言,只能打四星,鉴于杜兰德和毛姆都把他推在很高的位置,多加一星。作者主要想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几何学的方式引入哲学,且对观念进行了分类;二是自然神学论,不过作者的定义是永恒且拥有无限属性的存在,更偏向于科学;三是情感的方方面面。我不能说作者是想用理性去处理感情,因为他本身就强调了冲动/欲望/本性的重要性。某种程度来说,作者有点佛教徒的感觉,百法明门,寻求真理,遵循本心,还要走恬淡的路线。最可怕的是,他的一生,还真的是这样过的,可惜走的比较早,著作没写完。08-10
  • 名讳
    “过奖与轻蔑的情绪永远是恶”07-10
  • 可以提供一定人生指导与哲学史发展研究研究之用,(换言之,重要的是斯宾诺莎的思考方法和作为唯理论代表的思想中的历史性要素,而不是内容的对错)斯宾诺莎的方法个人不是很喜欢,错综缠绕的命题间的所谓“几何式”相互证明,偶尔会出现一些明显荒谬的结论看在斯宾诺莎的哲学史地位和贺麟老先生的功力上 三星升到四星07-08
  • Gloria.瑞君
    快速翻了一遍,没看懂……12-16
  • 白汁
    之前翻约翰伯格的书籍时发现其书中多处引用《伦理学》的观点,便买了原作来拜读。50年代的译本延续至今,可见翻译之困难,用几何学的推理解读神的真谛,其手法是唯物,但将终极问题都归结为神亦很唯心。作为业余读物的话确是深奥,是一本必须再读的书。03-11
  • 享自由
    斯宾诺莎关于情绪起源的讨论很有趣,“一个起于理性的欲望,决不会过度。”“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对于一个我们想象以为自由的东西的爱和恨,按照同样的原因,必较大于对于一个必然的东西的爱和恨。”“人的这样的情感,即不敢要他所想要的东西,或只敢要他所不想要的东西,这种情感便叫做懦弱。”“决不会有一个心灵会软弱无力到经过适当的指导还不能得到控制自己情感的绝对力量。”作为睡前读物来说,还是很合格的(看几页就能睡着)。有点晦涩难懂,可能过几年我会再看一遍吧。07-23
  • Jason
    这哪里是哲学书,分明是一碗富含中草药、文火慢炖的浓香鸡汤。不过,斯宾诺莎的哲学也许正如译者所说,意在指导,而非思辨吧。所以,这碗鸡汤我干了02-17
  • 任小羊
    12年夏在南大仙林杜厦图书馆看了开头,高能震撼,暂时搁置。其实不是伦理学,而是宇宙方程式,宇宙经验晶体学。今年为了博士论文,从头到尾研读了一遍。完全说不出话。这么通透,这么精彩,这么俗,这么绝。生而非死,快乐而非愁虑,感知、体悟与升华。07-26
  • Blackspirits
    人总是越活越狭隘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08-06
  • 黄鸟青鸟
    有种感动,还有许多不懂的地方04-30
  • 雨墨
    用几何学的证明方式论证了世界的本质是永恒的精神与物质统一的实体,即上帝,就是宇宙;用几何学的证明方式论证了一个人的自由只能通过内因,即追求达到上帝精神的完整性,虽然人的精神只能永远是片面的,只有上帝才是全面的;用几何学的证明方式论证了一个人的心灵可以达到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笛卡尔偏重于数学,斯宾诺莎则在几何学方法基础上建筑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11-25
  • 叟咬叟
    1、“我将要考察人类的行为和欲望,如同考察线、面和体积一样”2、应当把知性改进论的第一章抄写在墙上。03-18
  • 福利院长正太喵
    1、一个人痛恨另一个人,假使他认为他痛恨的那个人的行为是自由的,而不是被决定的,那么他的痛恨就越大。2、认识到使自己痛恨的原因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自由的,那么痛苦就小。3、痛恨的人遭受了痛苦,会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中同时也包含有痛苦。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