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这么近,那么远
    “本书聚焦于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诸如文化、学理、族群、汉化、认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国观等,回应了“新清史”的论述,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不仅汉化,也有胡化,清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非汉族建立的朝代,岂能独外于中国?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犀利,不仅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可读性,值得推荐给广大的读者。”04-25
  • Vasiliev
    论文不是随笔,占着理得讲明白唉03-08
  • 宁壹阁居士
    吴启讷一文值得一读。04-17
  • andgoal
    感觉都回击的不够有力,没有跳出何炳棣的框架,就定庄宜那篇有些新意。05-10
  • 历史理性
    窃以为中国之为中国,就在于其为中华天子所统合的空间,宇宙事物存在的秩序亦系于此,本不在其为“汉化”亦或“满州之道”,汉人皇帝之统治天下,本亦“王霸道杂之”,非纯以汉人之学文治。明乎此,也就不必纠结所谓认同问题,而无论西方所谓前近代的帝国观念、近代的国民国家观念亦或后现代的族群认同观念,亦应理解并顺应这一历史形成的俨然的事实,而不是相反,从中强作解析。11-07
  • 子服氏
    让你长见识的一本书,顺着里面的批驳材料,能找到不少书。 一两篇还行,剩下的以德服人,没什么说服力。12-11
  • 寒山。
    摘抄导论,没有看具体内容,只是了解一下新清史。11-19
  • 门外汉来看看各家之言11-22
  • 见南
    最有些启发的是定宜庄先生的文章,其余诸文,要么是阐发自己或别人的已为大家所熟悉的观点,要么是熟稔地运用特定史料讲一个众所周知的但未必打在新清史靶子上的事实,虽然很多能做到熟练地使用满语。汪先生开篇的文章,则太令人遗憾,似乎并未完全厘清新清史的逻辑脉络,用西方本土与殖民地的关系来论证比拟清朝中汉文化与内藩文化的关系,且不说作者无充分史料举证,这不也是正中人家下怀?10-19
  • 徂来新甫
    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新清史的论文集。认真读了导论,挑了几篇文章细读一遍。里面感觉最有意思的是定宜庄文,论文主旨是晚清满人的国家认同与民族意识问题,她认为在清朝未垮台的前提下,满人认同清朝代表的中国(因皇权统治给予优越地位),清末满人鼓吹立宪,即是通过维持清朝的统治而维系这个中国的存在。这里会得出一个颇有意思的推论:清亡后满人对认同中国的载体即随之丧失。加上定文中有关清亡后部分满人转变立场任职伪满洲国的历史事实,岂不是证明满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清朝存在时是合一的?其中含有对新清史“族性主义”的暧昧倾向,也不合导论强调的族性与国家认同的区别,难怪定文最后对此避而不谈,汪在导论中则以“中华儒教不事二君”含混带过。一部批评新清史的论文集,最好的文章竟然有与新清史观点相合的倾向,真是有意思的吊诡。12-15
  • 比之匪人
    长见识,非常长见识。经此一书想看的书更多了12-16
  • 赖怀普
    论文集,内收有驳斥新清史的八篇文章。其中甘德星与徐泓的文章颇有些敷衍了事的意味,汪荣祖的文章驳斥味太重,有失温雅。剩下的五篇中,杨念群重在观念的构建大气却有失细节,崔岩热衷于堆砌史料进行论证却显得有些冗余。吴启讷一文论证详细,把清时在中亚地区的经营与西方的殖民概念进行比较,认为新清史学者有套用西方分析推理模式之嫌,写的是全书最好的。叶高树通过清代的八旗子弟教育问题认为清朝统治的代价应为旗人的精神而非其技能。定宜庄一文颇为有趣,对新清史较为同情,立场颇为暧昧,谈及清末满族的国家认同感,但值得玩味的是,作者并未谈及清朝灭亡之后的认同问题。 不过诸位学者的气度都很不错,对新清史的观点主张并不讳谈,对欧亚大陆相似论与阿尔泰学派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可资了解之用。07-17
  • 手艺青年
    大多没什么新意,都想以德服人,殊不知学术应以理服人11-22
  • 只有吴启讷跟定宜庄两篇可读,其余要不是敷衍(徐文)要不是老生常谈(汪文)要不是不知所云(甘文)。吴文辨析俄清在内亚扩张的不同之处,明确了清跟近代殖民帝国的区别;定文实际上是对全书其他文章所竭力强调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区分的质疑。它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上个世纪初,大清在,满人或许可以认同中国,大清亡了呢?他们还能认同中国吗?11-05
  • von
    无论是谁在批新清史,我358团的汪荣祖一定要捧捧场。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