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电子书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人类起源的故事
反馈
书名
人类起源的故事
作者
大卫·赖克
格式
EPUB,AZW3,MOBI
评分
9
ISBN书号
9787213092497
出版年
2019-6-1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数
364
定价
99.9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科普
人类学
进化
豆瓣评论
优游卒岁
非常棒的一本书,了解了很多以前所困惑的事情。书写得非常有趣且易懂,且作者兴趣广泛,涉及到相当多的人类历史问题。如果能有来源更多更广泛的DNA鉴定的话,那么人类发展的历史可能会改写,而且历史上一些已成定论的结论,可能也会有所改变。
08-25
janes
2020 第27本 有些叙述有点啰嗦,读着累,可能是翻译的锅?
04-21
绿音儿&外星兔
身为一个十几年前做种群遗传学的前研究人员,这本书带来的启发简直太大了。大家都知道,纵然样本和标记很重要,但合理有效的 遗传统计分析才是王道。人类演化历史,完全因他们的研究重写。更为大卫赖克在书中表达的深刻人本主义和科学思索折服。
07-29
维舟
科技层面的看不懂,但科普层面讲得很清晰,切实感受到了古DNA技术对人群迁徙历史、甚至“我们是谁”这类大问题的重大潜力。印象颇深的一点是,这一技术因为与种族理论的黑历史,在西方极为敏感,因而作者不断在其中谨慎表态,并呼吁不要因此而阻碍合理的研究。他的研究也表明,人群大融合才是主线,并不存在真正“纯种”的种族——这也意味着“种族”和“民族”一样都不是生物学、血统问题,而是文化和政治造成的。
12-02
phxfed
大概是国内出版过最出色的人类学著作(真不是水军)!专业地展示了古 DNA 遗传学研究取得的众多前沿成果以及蕴藏的巨大潜力,使人对东亚古 DNA 研究也充满期待。由此引出的对“种族”与“血统”概念的反思讨论勇敢又务实。
07-30
枫零俊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评价非常高了——科学终于进入了历史领域。《人类起源的故事》是一个里程碑,而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新的文化项目的开端。你最好买两本,这样丢了一本也不怕。
08-13
椒盐鸵鸟
Generic 的中文译名流失了一些信息让我预期有所偏差: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其实既可以理解成人类迁徙融合本身故事的脉络还原,又是研究者如何一步步达成这种结论。而从作者较为注重具体研究发现过程的写法而言,后者似乎更为贴切。这样就不如注重叙事和观点的诸如《人类简史》和《枪炮、病菌与钢铁》来得好读了。中间反反复复的立论和推翻让外行读者稍嫌琐碎枯燥。不过非常出彩的是最后几章对人群差异的思考发人深省。
07-26
Water Notes
这本书主要讲述依据DNA开展的古人类研究。全是挺全的,细也很细。但是问题是这本书想要说的太多。如果单纯科普可以写的更简单先,这本书里夹带了很多作者作为研究者的经历,包括怎么和谁谁合作做出发现的,无菌室实验是怎么进行的,伦理审查的破事,其实对于大众来说有点多余了。不过作者有个观点我非常认同,研究者不要只局限于自己文化语境的研究(比如犹太人研究犹太人的人类学),脱离社会文化对自己的约束,你可以看到更真实广阔的天空。是的,在生活中太多的人从自己的背景出发做研究,也看到意识形态(不只是政治上的)左右科学家接受客观事实。而我只愿做一个无根的浮萍
02-15
filoxiny
传超师亲自赠书;古DNA研究真的很有意思,也非常edging;第十一章让我对这个学者是真的肃然起敬
01-09
Ansuuuu
本书和王cc老师的课程搭配食用,滋味更佳~回顾历史,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如何面对当下,如何认识人群的生物性差异是总会引起争议的话题。
12-27
方琢月
匆匆翻过,一点也不“故事”,可能从专业角度看确实是不错的书,但对于不属于这个专业的人来说很不好读。而且科学家写科普书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喜欢跑题,大谈他认识的的科学家和一些科学新发现的过程。
09-03
阿托品
喜马拉雅有声读物,人类多点起源,杂交重叠。人类学的知识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静候吧
08-09
douban233
湛卢的装帧真是不敢恭维,很商业,很浮夸
12-03
山水郎
表述比较混乱,这对于缺乏相关知识的读者不友好。
12-04
Apkallu
专门看到了东亚部分。1.图好,说的清楚 2.文字表述很乱,没逻辑,看着乱,想哪是哪,不排除故意增加篇幅的企图,非常不老实。
07-31
tsuyu
东亚的篇幅太小了。值得一提的是基因显示弥生人和绳文人混血发生在1600年前,即南朝宋书记载的“倭五王”时代,其中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可能就是征服后混血的开始,而不是弥生人2500年前抵达北九州后直接融合。阶层的分化、1600年内短时间的混血导致现在还能看到不均匀的特征。
09-08
TTIM
一个手榴弹在房间里爆炸了,我们能把每一个残存的碎片都拼凑起来,把墙上的每一个弹片都考虑在内,从而得到爆炸前每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吗?一门语言早已绝迹了,我们能开启一个洞穴,利用尘封在内的、至今仍激荡着的数千年前话语的回声,把它复原出来吗?今天,古DNA 技术使这一切细致入微的重建工作都成为可能。
06-12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