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本书主要探讨了清代前中期皇帝如何定义自己/统治集团与臣民的身份,以何种意识形态将整个帝国联结为一个整体。作者的思路依旧在征服王朝的框架内打转,但本书已经是初代新清史中极少详细讨论内亚整合的著作。02-26
  • lxpzzj
    Crossley的一系列工作精妙地指出了现代中国的几大民族身份的建构其实是源于咱大清的imperial projects,有些人追着她争辩咱大清不是empire实属是阅读能力低下01-30
  • 东木
    这代表了那种“不乏灼见但是真看不下去再也不想看”的书;这书就是讨论 1)universal emperorship(Crossley认为欧亚帝国的共性)的意识形态 2)清朝创造并且固化满蒙汉藏甚至更多identities的历史过程。如果但是看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二者有何关系。04-22
  • 筱纹
    四星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这种解构的approach...01-30
  • 南方的天空下雨
    刚读完,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糊里糊涂的,再整理一下思路05-08
  • 注销时刻准备着
    反复读,极有收获,这是所谓满洲四书中理论性最强的一本,如果能把柯教授在1990年和1992年对族性和皇权性质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读,就能够理解她为什么批评新清史学者把“满洲”和“清”混为一谈的观点了。12-27
  • skeeter
    might be a "landmark" in terms of her perspective and concentrations, but not in terms of a good contribution on methods and argument. A smart and accurate capture of many things, though, the power rarely lies in her expla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s. it is a fruit out of the breakthrough of literary theories, i would say. 11-30
  • 已停用
    主要说了两部分,一是从Nurgaci到Hung taiji到乾隆的rulership和统治范型适应征服和统治底种种需要而发生转变,(作者坚持帝国意识形态关系从emperorship之内的范畴得到理解)。二是几种典型的民族身份正是18世纪底意识形态产物,产生于皇权建构及与之对应的行政管理对族群身份的塑造和操纵。这也成了19世纪末民族主义活动家底思想源头以及对他们行动的限定。有洞见,但论述失之薄弱,浅尝辄止。03-20
  • 功夫熊猫小碗熊
    柯氏说过对新清史颇有保留。以此书观之,柯氏与新清史歧异有三:首先新清史念兹在兹的满族性和认同,柯氏不认为是入关前隐然确立、入关后旗满一体化,而是在满清延展疆域中通过族系、神话和历史重估逐渐构建;其次,也相应满族认同流动性,柯氏认为清朝多民族多文化帝国意象,以至包括内地汉人“中国”认同,也都是在满清重构十七十八世纪历史话语中成立(而延展到近代发展为梁启超章炳麟之民族主义论争)。最后也是最重要,柯氏完全把清史归入早期现代帝国史及帝国民族与民族主义发明史行列,问题意识源于安德森等人之民族认同学而非传统史学:民族与族群认同系于帝国性和普世性,帝国普世性又进一步系于被神化的帝王世系与传奇(从需要部落推举之大汉到自我合法化之帝王)及超然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寰宇观(帝王自我包装多面观及自认为天下历史动力)。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