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欢乐分裂
    一本读完(更)恐婚恐育的书,从孕期风险(生理机制、职场遭遇解聘或歧视)到生育期间各种不利因素(父亲缺席的孤独无力感、孩子面临的残障危险、母亲的抑郁症与虐待倾向),从医务人员的种种不为人知的辛劳到产妇面临的困难选择,无论是大环境还是核心家庭,都在有形无形地使生育朝着险而偏的方向发展,少子化几乎是必然趋势。虽是描摹日本社会状况,但与国内情况惊人相似。选题虽好,然而文笔闲杂,行文啰嗦,数据举证也有点过时了。10-27
  • 阿梦
    生育这条路,一眼望去宛如一条黑漆漆的隧道,沿途充满不计其数的未知与危险。站在女性自身的角度看生育,孕期解聘风险,流产、早产风险,妊娠健康、死亡风险,产后后遗症、抑郁症风险,产假结束重返职场的困难与晋升受限,难以家庭与职场两头担;站在孩子母亲的角度看未来,孩子是否可以健康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先天性的疾病、残疾、过敏体质;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是否可以正常发育;在成长的过程中社区能否在医疗、教育多方面给予足够的环境支撑。生育之路险阻重重,强取钱财,豪夺精力,盘剥健康,吞噬自由,攫取发展...注定要以女性及女性长辈的自我牺牲才能得以继续,但却也不能百分百的保证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成人。09-29
  • 陈绿沉
    就291页那段还能看看,整本书充斥着对女性的各种隐藏式的规劝、警告,要早点生啦,要做产检啦,母乳喂养最棒啦,无痛分娩没意义啦,产后情绪崩溃的母亲要虐待婴儿啦...生育过程中男性的职责一如既往的隐形,书中也有描述社会制度的不足,但绕来绕去全都是在讲母亲,这本书看291页就够了03-10
  • 冬二二
    书名和章标题很打动人。作者的写作能力却扛不住这个议题。大量素材和数据的简单堆砌,没有重点,没有凝聚,也没有思考。阅读体验十分散乱。04-10
  • 枣枣枣
    (3h12m)生育观念的转变、雇用形势的严峻、政府政策的调整、社会意识的变化等等都导致了日本社会的“生育难”现状,不过真的感受到了日本社会的氛围和中国社会的氛围好不一样:中国的雇用制度虽然明里暗里对女性也不十分友好但是相对于书里的那些案例来说,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至少不会对女性员工如此语言暴力(啊不过也许是我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不了解情况),其次我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父母辈的都很乐意帮孩子带孩子的孩子的氛围,可是日本貌似没有这种氛围?不过说白了,孩子是两个人的结合,就不应该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全身心地照顾,25-30岁是女性生育的黄金期但同时也是女性打拼事业的最佳时期,为什么只有女人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到最后丧偶式育儿才是终极杀手吧。建议搭配《坡道上的家》一起阅读。(译文纪实系列真的做得很好)08-20
  • 锄禾
    书中提到中年女性医护人员大量流失,对整个行业产生极坏影响,这种割韭菜式用工使得医院里看不见35岁以上的已育女性。医疗行业是母职惩罚和过劳死的重灾区。女医生护士助产士自己怀孕都申请不到育儿假而被迫离职,又怎么为患者提供充满关怀的照顾呢?书中描述的妇产科797如果是地狱,那么儿科医护每月12个夜班就是地狱十八层。09-01
  • 王直
    非常糟糕。作者对采访到的素材完全不理解。建议烧掉。01-13
  • 巨米雨
    特别建议将这本书纳入常识教育,尤其针对想要怀孕的女性,最好是至少大概了解一下生育会使得自己面临什么状况后再决定是否怀孕,这种能让人产生一点怀孕焦虑的事实,多少能抑制一下人类不靠谱的冲动。而且吧,怎么老在提职业母亲因为上班逃避育儿,会导致亲子关系日益疏远,那爹是死了吗?(当然后面也有提到养育小孩不是母亲一人的责任的这种废话)。反正这书读读没坏处,而且也展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嘴上说是教人怎么成为父母,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都是母亲怎样怎样,我佩服日本社会直面问题的态度,但是贵东亚如果不从根源上解除女性困境,而是继续将育儿压力让女性独自承担或者对男女在育儿问题上的不平等/性别和职责粗暴划分这些根本问题上避重就轻的话,那谈论任何育儿都是本末倒置,胎儿是人,女性更是人。感谢此书坚定本人不生育的决心。11-02
  • 萨库拉
    大型版《坡道上的家》,虽然作者的写作能力有点跟不上这个题材,有些观点也比较落后,但仍然看得很糟心。不让生育的社会会怎么样?很简单,女人会用子宫投票。08-26
  • Zzddh
    怎么讲,全东亚的爹都死了04-14
  • 这本书的故事性很弱,很像一篇社会学课题的大论文,主要从:女性职场困境、产科医生的不幸生活、残障儿童的艰难选择这三个维度来论述这个不让生育的社会形成的原因。唯一有印象的就是那个挑战申请育儿假的大野达雄先生,这让我看到了一个解决这个生育问题的切入点:让男性改变自身的意识,改变他们固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凭什么对女性而言,育儿是理所当然,而同样的事情交给男人,就会被别人夸奖。人类真的应该改变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了!08-13
  • 游佐中
    本书彻底表现出了东亚三国手拉手。该书前面讲了一些社会现象,虽然也提到父亲工作忙的缺失,基本还是寄希望于女性的努力来提高生育率,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母乳和关怀),希望公司给女性更长的生育假。最好一章解决方法都浮于表面,强调母乳之类的。整本书都在希望女性牺牲自己或者早点生育或者学习带孩子的知识来解决日本社会生育率低下的问题,而实际上全部把育儿和生育的压力和责任压在女性身上,这种社会性的对女性压迫,才是东亚生育率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对此视而不见,或者不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读这个书就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如果我们分析社会问题时想要找借口,就能够反过来责怪受害者。01-22
  • 夕颜
    女人当男人,男人当牲口,我天天996,生活乐无边。孩子是累赘,社恐大无穷;不如养成手办系,不费钱来不哭闹。我人生35,有吃又有喝,何必大肚子,失业又惆怅。春风吹韭菜,一茬又一茬,但愿有来世,no hard so easy。08-27
  • 上海译文社科
    “不管孩子出生时家里是怎样的状况,也不管他们出生于什么样的环境,单纯希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能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如果有更多人怀着这样的想法,大概未来的日本才会变为‘能够生育的社会’吧。”08-13
  • 袖剑飞吟
    作者小林美希常年关注职场问题和女性问题,“用故事进入真实”,广泛采访在职场上遇到困境的女性、在分娩和育儿现场工作的医护人员,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现现代日本社会中所存在的对“生育”的种种阻碍。在主人公们所经历的育儿假申请困难、产科工作环境恶劣、残障儿童无处安身等现实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对男女分工的固化认识。只有大部分人的意识发生转变,才有可能改变书中主人公们的艰难处境,将“不让生育的社会”转变为“能够生育的社会”。08-14
  • 已注销
    感觉内容上并不是在说「不让生育的社会」 而是借社会热点议题为妇产育婴机构和职业背书 / 对勤勤恳恳的育婴师 对女性职员照顾良好的阪南中央医院 溢满了赞美之词 到底跟「不让生育的社会」有什么关系呢? / 虽然这是一本讲「生育」的书籍 但是书中排除必须出现的生育主体-母亲和医护从业人员之外 男性的身影屈指可数 这才是这本书里最可怕的生育隐情 / 对于产后抑郁进而发展到虐婴的案例 也并没有过多书写女性在产后抑郁的真正原因 难道女性产后抑郁仅仅是因为小孩夜哭?这种将问题丢给经历生育疲惫不堪的母亲和无法控制自己的婴儿的嘴脸真的适合写这个主题吗?鼓励母亲和孩子多待在一起就能对抗育儿当中出现的不安和焦虑 请问是在单体繁殖吗? / 书中真正提到有用的文字提炼出来也不过五百字 / 另建议改名育婴师从业指南 08-29
  • 独自上场
    从发展阶段来看,日本处于发达国家阶段,他们现在所处的问题。例如婚姻,例如生育,例如养老,还有孩子的教育问题。都会成为我们国家今后可能会碰到的情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林老师这本《不让生育的社会》很有前瞻性和借鉴意义。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