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死翘翘了
    80年代之歌。令人惊喜的一本书!12-29
  • aha219
    2023-17一座城,一个人专属的时代回忆--绕不开的八十年代。与老六的《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相映成趣。站在当下,回想过往,那真是一个远去的时代,一个喧嚣、蠢蠢欲动、孕育各种可能,却又戛然而止的时代…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太关注自己的“小”,而“见大”的明示与暗示都着墨不多--当然,可以理解--这毕竟是2952的时代。03-26
  • Psicose.
    上世纪80年代的东北,那计划体制、自由意识和工业美学都淹没在冬天深厚的雪中,预示着未来的逃离。04-04
  • 麻绳
    套用一句俗得不能再俗,但用在此处又很贴切的话,这是一封写给八十年代的情书。那是一个对生活在其中的人充满诱惑和惊喜的年代,人们贪婪地吸收各种新生思潮和艺术的撞击。作者的文笔很华丽,将这一时期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富足写得活色生香,如果经历过那个年代,自然能从中得到诸多会意和神往。感觉对哈尔滨这个城市以及哈建工这所学校,作者并没有真正地深爱过,四年大学和三年留校,只是一个漫长的过渡和蛰伏期。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不顾一切地离开东北的人,都是正确的,不仅因为这里的严寒,还有这里无力进取的社会氛围和经济结构,作为一个东北人,我深知这一点。但是无论是否热爱自己的母校,自己的大学生活总是值得回味和留恋的,对于一座久居的城市,无论曾有怎样的失望和怨恨,总会有一些伴随成长的美好记忆,来装点你的午夜梦回的。02-09
  • 路边摊
    全文基本上就是作文的水平,画作也是各种模仿摆机灵,可以迅速翻完,没有太大价值。之所以会看是因为有篇文章上推荐这本书,里面摘抄了一些描写哈尔滨寒冷的句子,觉得写的还不错,原来也就那个章节值得看下01-17
  • 麒麟
    文学批评家黄子平曾有过如此的问题,散文该不该归纳进批评的行列里,小说纵使有高深意义,但小说有固定的技巧,是可以批评的,类似于电影,无论内容是什么,拍的好与坏都有可衡量的依据,而散文和随笔,这类文章,似乎无法批评,难以衡量。我认为它所带来的也许就是这种思绪的自由牵引。就像我一样,思绪随着书页不断翻飞、散开出去,这体验感很好。02-07
  • Xiao的储藏间
    是有着江湖气的城市回忆录,也是火热明媚的青春自传书,建筑师苏丹用“拉片”式的影画语言展现了一座北方之城的人文魅力,他笔下的哈尔滨带着遥远的80年代的鲜明印迹,绿皮火车上的见闻和发生在迪斯科舞厅录像厅的趣事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对东北城市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所承受的阵痛也有生动观察和深刻见解,写作文风朴实但热烈,带有虎虎的生气,且不造作,这真的很加分。02-07
  • 空空
    建筑学者的八十年代哈尔滨记忆,能看到很多时代氛围,历历如绘。01-18
  • 烟斗客甲
    黑土地上的欧式风范的城市有中东铁路和松花江,80年代俄侨撤完留下不朽建筑和风情,1984年秋苏丹从太原到这里文化迥异感强烈;土木楼的风格从新艺术运动到新古典主义延伸,俄国前辈设计有欧罗巴血统,木结构的屋顶上是彩色铁皮,1987年毁于大火;哈尔滨是直接现代化的城市,是地缘政治谋略下的现代城市实验,也是火车拉来的城市;1984-1991年苏丹在校园在哈尔滨;本书分两大部分:我的大学、出哈尔滨记;1984年之后的7年都坐时速60公里的绿皮火车在太原与哈尔滨之间,异地求学的必然选择但票难买旅途痛苦种种,人生修行之一;车厢里的黑色黄色灰色记忆很多;1986年郑州转车被推进人墙里,1988年春运在济南转车单脚站立到终点,2003年在孟买再次梦回; 留校三年以后考研;01-22
  • 小蝼蚁
    序还行,就是可以简短一点;全文修辞有点过剩了,用白描讲故事就行的…校园江湖篇幅不小,挺有意思10-23
  • AilsonAir
    作为一本回忆录性质的书,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和感怀,也有很多非常生动的社会风貌描写,特别是买火车票和校园约架两个部分,用趣味盎然的语言描绘出层层的苦涩心焦,十分吸引人。可能也因为与我个人的际遇和思考产生了一定的共鸣,最让我感同身受的还是讲述毕业生与就业分配斗智斗勇的部分。所谓造化弄人,在特定的时代里,人的一生轨迹可以那么轻易地被一些有意无意的机缘改写,而只有面对滚滚浪潮毅然坚定选择的人,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能够收获命运给予勇者的特殊奖励。只有默然哀叹,我从来都没有那么勇敢。07-17
  • Hannibal缕麂
    原来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哈尔滨还有那么叛逆杂乱热闹的时候。04-16
  • 穆穆兮苗王
    讲述了作者八十年代在哈尔滨求学与执教的七年间的经历,许多东西即便是我一个九零后读来也感同身受。难得的是在作者的讲述中可以瞥见那个时代下社会的一点真实的样子,包括当时猖獗的暴力团伙,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描述哈尔滨冷的那几篇。04-16
  • 小熊与爱丽丝
    这是一本讲哈尔滨生活的很棒的随笔,很好奇为什么叫黑白之城,哈尔滨的建筑风格绝不止黑白。是不是说那段记忆过去了,变成了像黑白电影一样留存在脑海里面呢?是个有趣的标题,文章也很有趣,算是八十年代的回忆录吧。03-11
  • 浅斟低唱
    简直不舍得看完。一个真实而浪漫的人,活在冷冽而躁郁的城,没想到苏老师文笔了得啊02-11
  • 黄西蒙
    回忆曾经的求学时光,从绿皮火车体验到寒冷的哈尔滨02-11
  • danyboy
    很好看很有感情的80年代东北大学回忆录。忽视掉其中一些时代性的价值观吧,细腻地感受一个有海外关系、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在80年代的哈尔滨,以一年顶今天五六年的速度记录时代的变化:从绿皮车,到虽居地方但行业类高校的深厚传统和地位、毕业分配时一些单位要花重金“购买”大学生、不服从分配的学生、准黑社会和学校团伙的斗殴、考研、出国、一只烧鸡是月薪的四分之一……细节丰富,而且我也有些熹微的记忆,怎么会忘记我们是如何走来……08-27
  • bookbug
    我在年轻时曾多次套用一句海明威的话:如果你有幸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年代的一切都将会伴随你一生。所以后来会喜欢老六还叫见招拆招时叫我们闪开和让他歌唱,如今也一样会被苏丹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哈尔滨非黑即白的怀念中唤起属于自己的八〇记忆,哪怕我们与作者并非同龄人,也不在一个城市,但我们所经历的却是同一个八十年代。或许,对现在的我们而言,那个年代的确称得上是流动的盛宴吧。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