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Vinland
    以普遍性为线索,梳理了从斯多葛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史,脉络比较清晰,翻译还算合格。史前史部分简明扼要(从斯多葛到圣经解释学。以伽达默尔等人解读奥古斯丁),提到了沃尔夫等理性主义解释学的重要作用。施莱尔马赫很清楚,历史主义(伯克 德罗伊森和狄尔泰)有些语焉不详。海德格尔(除了一个本体论转向)基本没懂,伽达默尔写的比较引人入胜(效果历史、问答辩证法等,作者本人就是伽达默尔的拥趸)。最后反驳了贝蒂(客观性批判)、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和德里达(解构)。后论也写的挺精彩。总之,还算不错的导论,译者后面的内容梳理也有益。11-14
  • 哭之笑之
    圣经四重意义说:字面的意义(发生了什么)、讽喻的意义(应该相信什么)、道德的意义(应该做什么)、神秘的意义(应该追求什么)。——康德三大批判的问题呼之欲出!另外,突然意识到阿甘本《什么是哲学》要求回到幽灵般的语音,不就是要回到内在话语吗?哲学解释学最高原则(伽达默尔,1993):我们不能说全部,即不能说我们想要说的。p65解释学的原始现象,没有任何陈述不能被理解为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而且只能这样被理解。p189他人也许正确的,这种可能性乃是解释学的灵魂。p19709-02
  • 皓月
    哲学解释学的哲学性质在于说明其普遍性,以此为线索梳理了自古以来的普遍性,也就是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普遍性的解释学。同时引用内在与外在逻各斯的区分说明普遍性,但是所有的普遍性在视角情况下仍然是有效的普遍性,最终作者以最后一句话回归捍卫理性,以抵抗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绝对主义等等。04-11
  • 洪满
    很清晰的解释学思想史,聚焦于解释学所揭示的“普遍性”的观念与内涵的变迁史。后记为贴在解释学上的认识论上“相对主义”的标签做了极为精彩的批驳,指出了所谓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是以追求绝对化、普遍化的知识为特征的基础主义及其传统形而上学的性格:“那些谈论相对主义的人预设了这样一个观点:存在着没有这种对话视域的真理——即,存在着与我们的问题想分离的绝对真理。……绝对真理的共同性质是对有限性的坚决否定,在这种否定中,人们就发现了形而上学的根本动机。形而上学的意思是——从词源上、历史上和论题上看——克服有限性,什么能使这种超验可能?我们有某种通达绝对真理的途径吗?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值得欢迎的了。”(223)作者隐约提到了知识及其生产过程背后似乎已经是必然存在的权力要素了,历史、社会学之于哲学分析的必要性凸显08-30
  • tomoko
    可以和英文本对照着看03-25
  • amorfatix
    通透、锐利,富于洞见。04-04
  • Mona
    本书的第226页-285页都是英文的参考文献。04-23
  • 弗拉基米尔
    有些词翻的小突兀。为了氪金神兽才看的书,不过是本好书,虽然在对话中弄得我一愣一愣的哈。12-17
  • Heidegger, Gadamer两章切入角度特别,好看。最后讲到贝蒂、哈贝马斯、德里达与伽达默尔的交锋,亲,你真是伽达默尔的骨灰级粉丝啊……05-13
  • 徐钧
    都需要看看这本书。如果不想糊涂活着。虽然这本书很费脑。10-26
  • 砚一
    作者用普遍性梳理自奥古斯丁神学阐释学至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终结:语言和理解的普遍性在于它们构成我们的世界——即我们作为有限的在者生活于其中的要素和整体。虔信派在理解,解释之外为阐释增添应用一维:即将圣经的情感融入到听者的情感中的能力。经过施、狄的发展到伽达默尔以教化和审美终结,此为显白书写。暗伏真理与方法作为副线,真理与方法捆绑是笛卡尔的锅,我们应当寻找方法之外,即内在话语,体验中,真理的可能性。历史主义的悖论在于它所批判的相对真理只有在假设绝对真理可能的情况下才成立,而这正是历史主义所解构的。正如差异存在于同一性中,解构应以对话为基础。历史主义的客观性依赖于对阐释主体以及处境的排除,实证主义影响下的相对主义病根也在此,而真理,即意义的去蔽,只发生在效果历史应用之中。理性与有尺度的反思同义。12-02
  • Shayne
    本书是以历史为线索写就的一本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导论,该历史以伽达默尔本人为顶点,兼及其参与的争论。作者抓住了解释学中一种重要的洞见,即命题不能穷尽意义,且这种有限性不是限制了理解,而恰恰使理解成为可能——理解最终是在对话中完成的。作者把对话中这种难以言明的东西归结为“内在的话语”,这有将其重新现成化之嫌,对解释学萌芽期的思想家的介绍也流于解释学之普遍性一步步扩大的空疏的辉格史,但全书对历史主义的局限把握十分精准,充分展现了实际性(有限性)分析的理论潜力,从而仍然能够较好地支撑作者(或许是不恰当地)为自己选取的最终抱负:捍卫理性。02-10
  • 陆钓雪de飘飘
    作者没有简单地在尼采的视角主义与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之间划等号, 而是认为尼采的权利意志论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因素在起限制作用, 因此, 并不会必然引出 “ 怎么都行” 的消极结论。 另外, 尼采的这种观点预示了当代解释学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走向。而后来的哈贝马斯、 阿佩尔从大陆哲学出发,罗蒂从英美哲学出发所建立的解释学思想就体现了这一趋势。 同时, 解释学与实用主义的结合, 也构成了当代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对话的一个重要平台, 从而在一个方面突出了解释学的普遍意义。并且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也能够理解了梯利在他条条框框的《西方哲学史》中为何把尼采归为实用主义者,哦,你没读这本哲学史啊,那容许我套用一下史太的话: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