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杜鹃山小法师
    还不错耶,是城市史也是社会文化史。翻译未见出彩之处。读完以后,感觉正如第十二章“恍如一梦”,一座城市包括的东西太多,能留下的又有多少呢?感觉作者有意与《汉口》做一比较,还是挺有意思的。12-12
  • 逆风飞扬
    最深印象的不是前面扬州繁华的诞生和发展,那些在博物馆里都能了解,作者很难得的是把罗威廉的汉口作对比,两座城市在清末一荣一衰,是因为徽商的衰落,通商口岸的发展,江淮水利的浮沉,还是太平天国的战火影响?所以最后这部分可以更进一步讨论的12-03
  • 南萧亭
    挺好,尤其是讨论扬州与苏北大区域、扬州与清代盐业这样的历史地理维度,以及明清制度造就的官商关系模式对扬州的打造。作者以史代论,不动声色地回应着汉学家的各种议题和理论框架。10-21
  • 王振宇
    明清的扬州,成也盐政,败也盐政,明清时期的食盐专卖吸引了众多商人聚集于这个运河的中枢城市,造就了17世纪画舫录中的梦幻城市。但18世纪江北地区盐业不景气、水利系统全面崩溃导致水旱连年、商业衰退,以及接踵而至的发捻之乱,这座曾经极具辉煌也极具撕裂性的城市终于也成了广义上的“被牺牲的局部”。作者对扬州这座城市中,寓居的徽商对城市文化和景观的塑造,以及由“瘦马”一词而展开的徽扬文化对比,颇有意思。另外,在对明清扬州获得功名人物的背景分析上,也对明清绅商之间“社会边界模糊”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是商人主动融入主流,而非商人地位得到提升。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甚至比潜山余氏的相关说法更有说服力10-12
  • lele
    写得好!鼓掌!~我就不太同意啥研究方法的,人家能写出来你写不出来的根本原因在于你中学地理没好好学吧我这说的不冤枉10-24
  • 青岛老帅
    围绕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面面俱到又浅尝辄止,虽不够细致亦可见一斑,喜欢扬州的风骨11-02
  • wi
    昨日扬州,今日香港。这两个城市何其相似,原来香港就是一个19世纪初扬州的当代国际版啊。缺少产业多样性,文化产业繁荣一时,金融业被内地权贵和国际资本把持,本地人缺乏话语权。从辛亥革命到全球化,这个城市享受了近百年国际形势和地理位置的福利。A farewell to the hk i loved10-28
  • 溺在水瓶里的牛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扬州的繁华得益于大运河和食盐专卖,富裕而低调,文人辈出却少有官僚;扬州的悲伤多因血火之灾,史可法纪念碑就像一道正在萎缩的战争伤疤,讲述残酷的忠贞;扬州的温柔,“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作为典型的流寓城市接纳外来的男性人口。这座城市被时代落在后面,但又保留着在繁荣富庶时发展起来的社会习俗,有人说是懒散,有人道是人生在世须尽欢的从容优雅。10-08
  • 露葵
    洋洋洒洒,毫无情致。10-07
  • ⚡️
    作为一篇论文,清晰、翔实。只是无趣。09-21
  • 水不洗水
    是城市发展史,也是地区兴衰史,更是民族成长史。曾为宴饮歌舞场,也曾衰草连枯杨。今日扬州炒饭依旧,人非故友,景不同。09-26
  • 夏旖泽
    明清两朝的扬州盛极而衰,故园云烟仿若触手可及。靠近运河,身处江北,一纸盐政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定下基调,背靠腹地的盐场,引来西面的群商,扬州自此成为财富聚集的显赫之地。王朝易代时,又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迎面受敌,经历扬州十日的旷古惨剧,由此留下城市中逡巡不去的旧日伤痛、前朝忧思,滋养着一批明朝遗民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中久久执着于逝去的往昔。徽商构成了城中数量庞大的流寓人口,收获巨利的同时参与着本地的慈善事业,修建水利工程以维护盐运赖以生存的河道。在生活和艺术的领域中,扬州盛极一时的园林正是徽商的存在和名望留下的深刻印记,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结伴前来,宾主尽欢,亭台山石的辉影在无数画作和诗文中永久流传,令南巡的皇帝也流连忘返。这正是扬州幻梦最为盛大辉煌的时刻,它与自身兴起的基石盐业贸易一起走向近代华美的终结09-24
  • 荆乐堂二爷
    可以知道很多扬州的故事。水利工程、文人墨客,了解最多的就是盐商,随之而来的是徽商。告诉我们,晚清时期(整个清朝都是如此),徽商是怎样在他乡做生意,怎样生根发芽的。看完这本书,就很想看看哪部电视剧,张嘉译主演的叫啥来着。本书对于徽商盐商讲的很透彻,很细致,不是生意经,是时势造英雄的解读。09-19
  • VVamos
    挑着大概浏览完了,史料引用非常详实,如果写相应的小说或是影视作品背调应该会是很好的参考09-19
  • 方小方
    极其全面的描述记录了这个城市的各类群体以及其中兴衰往复,盐业与运河,商业与权力,内部衰落与外来入侵,在其中也能看到更大视野下的江南及中华封建社会,变迁一直在进行~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