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顾大海
    比《鼠疫》更猛烈更绝望,隐喻性也更强,这方面很像《一九八四》。建立在能看得见基础上的,人类引以为傲的文明终究是太脆弱了,在失明症面前,人性的尊严、体面和优雅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还是那句话,伟大的作品不是展示强大,而是在描写脆弱。12-03
  • 李荷西
    内涵太丰富而更像一个长篇的寓言。文字中的人性之恶和人性之光都让人有一种很奇妙的代入感。即便是“魔幻和荒诞”,一切的恶与善都发生地那样的自然而然,让人不自觉恐惧又不自觉想把希望牢牢抱在怀里。12-05
  • 大-燕-威-王
    小说重复的,是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瘟疫。类似的作品很多,比如薄伽丘的十日谈、加缪的鼠疫、马尔克斯的爱在瘟疫蔓延时等等。这一母题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每一位作家对于“文明失序”的理解。就拿这本小说来说,故事虽然讲的是“失明”,但实际上失去的却是理性和人性——这是构成人类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则和动力。在全世界的人都传染上眼疾时,书中女主是唯一一个能够见证所有失序和暴行的人;而在结尾,全世界人的眼疾都好了,她却失明了。结尾的隐喻很有力量——创伤需要讲述者和见证人,但失序的烙印会永远刻在见证者的心底,令其无法再以常态时的眼光,面对看似稳固实则脆弱的人类文明。这就让我想起南京大屠杀中“女难民的守护神”威廉明妮·魏特琳,以及纪实文学作者张纯如,她们或许都是以自杀的方式,去躲避那重她们见到过的“黑暗”。12-06
  • 欧阳十三大人
    当失明成了一种可以传染的病,整个世界都开始崩溃掉,或者说露出它原本真实的模样,最终只剩下四个字:自生自灭。在这个世界,人通过声音、气味确定对方身份;患上失明症的人死掉就不会传播了;因为没人看到,随地大小便也没人谴责;人们会为了争夺食物而猎杀对方……你会发现,一旦没了文明,我们将人狗不分。正如,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文明瓦解……12-05
  • 巴伐利亞酒神
    代入感很强的一本书,好像真的经历了一场末日劫难,喘不上气来。全书没有一个名字,模糊对话人称的写作手法相当高明,所有声音好像飘在空中的自白,没有指称和方向,因为失明者的世界就是如此这般。12-04
  • 铲铲
    非常残酷的科幻作品,人性在此崩塌和重塑。09-26
  • Lynn
    这本书拓展了我对人性和小说可能性的看法。当人们碰到危机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一个个不堪的本性就流露出来。在那样的环境里,自己看不见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知道对方看不见……11-30
  • bookbug
    阅读与诺奖同步的习惯始自萨拉马戈,只因他获奖的那年恰逢我读大一,而译者范维信从修道院到失明症的四年,也正好涵盖我整个大学生涯,故而印象深刻。不过初读失明症时我只当它是个寓言,岂料二十年后回看,书中这一切竟充满现实意义,而且不断在身边发生,一如奥威尔。失明症当然是个隐喻,就像所有人都无名一样,但你完全可以有多维度的阐释和解读,结合失明蔓延开后诸人被隔离时期发生的种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行为,尤其食物资源匮乏所激发出的兽性与恶行,很容易理解作者以失明为喻的深意。这里重点是失,与失语失聪失智失禁等并无二致,最终都会将一部分成员(特别是那些衣冠禽兽式的男性)引入人伦道德尽失的深渊。不过全书最具哲学意义的思辨还是最后医生那句“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本来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12-01
  • 万物静默如初
    萨拉马戈曾希望这样写他的墓志铭:“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他说,虽然我过得很好,但这个世界不好。这本书像是一部反乌托邦式的小说,失明之后混乱的世界,向我们传递着人性的邪恶与冷酷,展示着社会关系的脆弱,人性的本质并不会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变好,当一种疾病蔓延到周边每一个人时,人性的邪恶会成倍的扩大,在巨大的灾难来临时,活下来才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灾难构成的生存威胁足以让人丧失尊严。这是我今年读过最好的小说,沉痛而魔幻。结尾几十页最为触动,城市的混乱和崩溃,人性和尊严的失格,都太真实,那个唯一能看见世界保持清醒的女人,却无法回避这一切。“在瞎子的世界里,谁有一只眼睛谁就是国王。”医生的妻子带领这群失明的人,走向正义,带来光明。萨拉马戈在书的首页写到:“此书献给女儿、妻子。”11-30
  • 徐若风
    八年前第一次读,如今重看此书,简直深感萨拉马戈的预见性,感受已经截然不同了。这场盲流症灾害让人们暴露出他们的动物性,道德与文明都形同虚设,回归到残酷争斗的丛林法则。一群找不到方向的人,是抵挡不了大火的。所有污秽与恐怖的行径,在结合宗教故事的笔法下,竟是显得如此合理而无解。最后盲流症毫无预兆地消失,就像它曾经忽然到来一样,也喻示着灾难总会过去,但心中的伤口却难以愈合。如萨拉马戈所形容的,他是个愤怒的人,而这也是一个关于我们都在做“看得见的盲人”的愤怒故事。 12-01
  • 冬惊
    多年前看过这本小说的改编电影,再读原著小说依旧震撼,看到隔离点肮脏不堪,食物短缺的描写,立刻又产生了必须储备食物的危机感。当少数人掌握了枪支,他们就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而传染病就是人性的放大镜,当你刚刚失去自由,你会怨声载道,逐渐你会习惯,只要能够吃喝拉撒就能苟延残喘,而一起被关起来的绑匪会制造出比军队更丑陋的机制,甚至有人混进来从中牟利。当所有人都失明以后,世界混乱了,人类逐渐沦为动物,人间也变成了地狱,而最先失明的几个人努力维持着作为人的尊严……作者的想象力和建构能力着实厉害,生动的描写令人身临其境,快节奏的对话加剧了氛围的紧张感,没有分段也不觉得违和。愈发觉得城市生活为人们带来的体面是极其脆弱的,没了水、电、物流和畅通的马桶,人类立刻失去秩序。还有一点好奇的是,这种情况下生孩子怎么办?11-29
  • danyboy
    明明说的是“失明”的寓言,可我们,读者,没有失明,仍然只能“看见”自己希望看见的道理。比如,我们看见了人性在极端状况下的恶,或是看见了女性的觉醒,或是看见了即使是盲人社会也会分出阶级,或是看见了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我们还可能赋予这本鲜活的寓言以生涩的术语:例如理性主义、现代性、世纪末(本书出版于1995年)、敏感词等等。所以,我们究竟应该“看见”什么?萨拉马戈曾说过:”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成为评论员”(大意如此),这本书他应该是有具体所指的。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的去看,并且看见。11-29
  • 乔峰
    这本小说里有一句话:“即使灾难降临在所有人头上,总是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生活得更糟。”此刻它与我们萧瑟的街区、惶恐的邻居、短缺的饮食互相照应。最伟大的预言家不需要经历一切苦难,就能感知一切苦难。庆幸我们不止一个人能看见。11-27
  • 亲爱的桂花树
    这本书的笔触过于冷静,像汉尼拔切人。我本来以为自己能够看到人性在大变故之后的变化。因为写得是大家忽然都瞎了怎么办,可书里写的不是变化,而是,人怎么样暴露自己。一个人的内心不会发生变化,他只会被藏起来,被伪装。服淫役那段我气笑了,瞎了还会摸着挑女人?我们总以为苦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让人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意识到同类之间的互助多么重要。可事实就是一个坏人,在瞎了的时候他也能欺负温良的人。瞎不会使他作恶的能力减弱,只会让他开发出新的花样。坏人就像毒药,除非把他灭了。否则不管是液态固态都有毒。11-27
  • 午歌
    正如止庵老师所说,整部小说元气充沛,酣畅淋漓。萨拉马戈用竣拔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具有实验意义的社会生态模型,“可以传染的失明症”是整部小说戏剧冲突的荒诞基点,但源于这个基点的一切推理和情节衍生,既能逻辑自洽,又直击人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当下阅读,尤能激发共鸣,震撼人心。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表达这部作品的卓越,“可传染的失明症”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隐喻。人们需要看见世界,也需要被世界看见。人们从来都是一个整体,而集体觉醒的时代必将到来11-28
  • 苏美
    给一个主题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形式是很难的。对这个形式进行无尽的开掘和雕凿是要靠力量的,体力,智力,直觉。文学有种真实会在虚构中凸显,正如物理问题只能在非现实条件下求算。无限逼近这个极值,就是求艺。11-26
  • 祁十一
    了不起的萨拉马戈!单凭想象力就在几十年前构筑了我们当下的现实,虽然是夸张版。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一旦社会陷入混乱,女性就会更惨,会被当作纯粹的性资源。11-16
  • Lottie
    被突如其来的失明传染症而击溃的文明世界,人性的丑恶、自私和残忍毫不加掩饰,开始为有限的食物和资源互相撕咬凌虐。还保有视力的医生妻子像是被诅咒般,见证了无序状态下的社会、被亵渎的生活尊严、麻木扭曲的价值观、谎言充斥的当局……当人类因为突然复明而狂喜,一直未有症状的人感受到的是平静里的绝望。这是现代版寓言。09-03
  • 撒旦的表妹
    看到女人们为了换取食物而沦为一群男人的泄欲工具那里真的看不下去了,太肮脏也太痛苦了,无法言喻的绝望。人类进化千年才形成的秩序与规则,引以为傲的文明,仅需一场瘟疫就能全面崩塌。优雅与理智的外衣全部扯碎,暴露最不堪的阴暗面。08-21
  • 叶酱
    在方舱看完这本真的是感慨万千。“我们现在唯一能够创造的奇迹是继续活下去,日复一日地维持脆弱的生命,仿佛生命也失明了。“虽说书里的设定更为戏剧性,但人性啊人性,都是一样的。而女人最终成为了所有人的明灯和献祭者。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