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Ray
    卡片笔记方法并不新鲜,学术界一直在用,IT技术让它能更加普及。多引文分析少操作实践,全书有些冗长乏味。07-19
  • MoMo
    我认为本书的干货就是一篇公众号长文,却硬要写成本书,鉴于有对我有启发,给三星。09-06
  • bookbug
    其实即使没有读过本书这样为卡片式阅读和写作构建完整方法论体系的作品,也多少都在日常阅读中使用过这种方法,不论是文本中的批注,还是笔记本上的摘录,抑或是目下大量app化的碎片式笔记,都是行先于知的典范,只不过在这样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后,我更知道此前的诸多良好习惯的确都是久经考验和积流成河的。比如我从来都不在书本上批注,并非是书籍上的洁癖,而是批后因为不成体系导致未来无从查找于写作无异,所以当豆瓣推出笔记功能后我就如获至宝。只是最早的使用更多集中在为编辑和作者挑错以显示自己的仔细和牛掰,但很快也就发现这样的抖机灵同样只是逞一时之快,于后无异。于是慢慢习惯了摘录、思考和长短评的习惯,恰如本书对卡片式笔记的分类:文献笔记、闪念笔记和项目笔记,然后在日后对笔记的回顾与使用中不断转化和总结为永久笔记。07-09
  • 思考很痛
    一个讲写作法的人为什么把书写成这样?不否认这本书确实有干货,但是吹不起来。2星★★2021年7月19号今天才发现这本书其实是宝藏。在我喜欢的良心博主那里又被安利了一下,所以重我也实践了一下,真的很强大,很佩服。有很多人说这本书废话连篇,但是它强大的笔记法足以掩盖这一点。光看不去实践是对自己时间最大的浪费。 ⭐⭐⭐⭐⭐2021年9月1号07-16
  • N
    很好的一本书,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让笔记更好服务写作。过去十多年里,我的学习方式基本跟书里说的差不多,从感兴趣的母题(自主)出发,读了一千多本书,做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然后不断重新整理归类笔记,更多主题在笔记的相互关联后涌现出来。但是,这个系统也有两个问题。一是依赖输出。这个庞大的笔记系统需要有写作驱动,把知识变成智慧。若不常输出,笔记不会系统化集群化,最终被遗忘在角落。二是依赖关联。书中说的建立笔记间的强关联或弱关系并不容易,甚至是极其繁琐的。至少我是没有找到特别好的解决思路,希望大家提供思路。另外分享几点经验:一是Typora输入笔记不错,支持Markdown语法。二是Alfred检索笔记不错,可以全局全文。三是石墨文档链接笔记不错,可以搭建体系,参见我的《茴香辞典》。07-16
  • 仓桥鼠太郎
    两章就可讲清楚的内容硬扩充成一本书,奈何在方法论上确实有启发。学术的过程本来就是在写作和阅读间“目光来回流转”,线性计划着实不太科学。btw,我看完了,现在我就是杨浦区小卢曼了吧(狗头保命)。07-06
  • 已注銷
    新颖的学习方法,但是实操性很差,看完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且也没有合适的软体搭配使用,后半本书都是废话07-16
  • 酸奶太甜
    一篇文章可以写完的,用了一本书……07-11
  • 莹莹
    全书结构很随意而啰嗦,反复讲了很多原理(虽然这些原理也很颠覆),但真正笔记如何写只是寥寥几句带过,到底永久笔记应该写些什么,始终没有举一个好的例子。总结一下是,闪念笔记记随时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是重读前两者思考与自己研究的、感兴趣的东西有何联系而写成的笔记,存入卡片盒。其实我自己最近几年也实践过类似的方法(小时候也用过),虽然不是用卡片因为怕丢,但我会在笔记本上用自己的话写一些摘抄,然后思考其中的联系,写下一些心得。以后会更加频繁这样做的,也可以尝试用卡片。重点是:手写,自己的话复述,思考并写下联系、发散的内容,经常查看。相关软件可以试试:Notion,Obsidian,Roam Research,浮墨。07-11
  • 觉煮
    这本书更偏原理>实操,看了很感兴趣想学习下如何在数字化环境里实操卢曼卡片笔记法,结果看了知乎各种专业大神分析各种工具后更云里雾里了,技术进步难道不是要让工具更为我所用么,做笔记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创作>信息收集么……(继续求靠谱实操07-05
  • 蓝侠
    如果接下来我一年写出了博论,我就给我孩子的英文名取名叫luhmann。07-12
  • 雪小豹说
    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就可以完成博士论文,你信吗?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学家卢曼教授就是这样做的。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卢曼从阅读到记笔记到写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及其背后的认知原理。真希望十年前的自己知道这个卡片盒笔记法,强烈推荐每一个学生、科研工作者、作家、终身学习者都阅读这本书并认真地实践它。最推荐的工具是Roam Research,可以实现书中提到的从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到永久笔记,以及归入永久笔记卡片盒的全流程。我直播讲解这本书的视频在这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54y1p72U07-05
  • 少楠 Plidezus
    终于等来了中文版!翻译的很细致。说说感受,从本质上讲,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而使用这套系统,则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升级 ——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也正是由于这本书,还启发了我和老朋友再次走上创业之路,基于卢曼卡片盒的笔记工具: http://flomoapp.com/07-05
  • 甚小望远镜
    与其说这本书揭示了什么卢曼大师的秘传心法,倒不如说它捅破了一层大家欲说还休的窗户纸:现代学术工业究其本质就是一种剪刀加糨糊的游戏,只要你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积累出足够数量的卡牌,然后像菜场大妈一样没事把它们拿出来娴熟地排列组合,洗牌、码牌、摸牌、看牌、胡了,你就能生产出一篇在水准线以上的文献了。(当然,没有人否认卢曼是优秀的学者,但他真正值得学习的显然不是掌握了打麻将的不传之秘。)07-15
  • oraj
    方法接受,书写的有病。就像是写完发现字数不够,复制粘贴了二十遍,然后打乱换个说法,重复一个事情说很多遍。07-10
  • 你真的是有点迷
    1、不断地打怪(阅读)2、收集怪物掉落的碎片(闪念笔记)3、将碎片存起来,记录什么怪物掉什么碎片,下次需要可以再去打(文献笔记)4、将碎片裁剪缝合打磨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永久笔记)5、在4中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制作装备武器,自用或者出售(输出)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