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越古金轮
    对于范式的学习应该是很有帮助的,不过我倒觉得这其中的一些文章恐怕已经不能称作历史学的文章了。07-03
  • 乾元子
    感觉这种社会史研究有助于人了解更细更琐碎的历史细节,但对宏观大势,总体面貌无甚么大用。看了第一篇论文,说实话,觉得无啥意义。难道局部的疏漏冒籍能说明一个制度是幻象?今天的户口身份证要严密多了,仍不能杜绝此类问题,难道说今天的户籍制度就是个幻象?这种拿个例当普遍性,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有啥价值?01-18
  • 小重山
    民俗角度着手的社会学分析论文集,不算特别枯燥,但兴味也不大。摘录的文钞比较有价值。尤其晋东南地区的二仙信仰,出了那个区域就不为人知的神袛在那儿却是绝对统摄的存在,我旅行至壶关县的时候看到荒僻山野竟保留承传有序规模不小的元代古庙就颇为诧异,这次看了文章也更多认识。04-29
  • 洞明子
    只读过这本论文集中的几篇文章。其中“寺庙与基层社会组织”中的三篇论文是非常典型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范例,其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把握、历时性的梳理,以及把一地的小历史与宏观的大历史结合起来的做法,避免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碎片化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这几篇论文很值得我模仿。01-21
  • 瀚海一舟
    这本论文集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导论,赵世瑜在这里对碎片化的批评以及历史人类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好的回应与反思。此外其中收录的几篇论文都对华北地区的区域特点有所张扬,而非接受华南产生的宗族、庙宇作为社会中心的既有成说,也对目前有的社会史研究理论进行反思。部分文章细、碎、专、深。11-01
  • 优雅骑士
    重点阅读了赵世瑜和张小军两位老师的文章。两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城市和乡村中两种不同形态的寺庙。民国初年北京城的寺庙由于城市内部空间规划的制约以及城市极强的流动性与复杂多元的关系的影响,除了扮演礼仪秩序的空间角色之外,更多的是满足人们日常精神需求。主要以单独的个体家庭与寺庙的互动为主,难以看到家族、社区和地方精英在宗教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而山西介休的源神庙则是当地社会中重要的地方公共祭祀和活动空间,作为水利庙宇掌控着民间水利管理的职能。围绕水利庙宇,形成了一套水管理的祭祀和水权见证的权威体系,借助信仰、传说、集体认同等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来确保用水权的合法性。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后者围绕庙宇的祭祀活动产生了会社等组织,逐渐演变为处理多方面事务的团体,由此寺庙与居民关系愈发密切,并成为区域社会的活动中心04-30
  • 火锅店在逃肥牛
    赵世瑜老师主编,汇集诸多位研究华北乡村的民俗学、历史学学者文章的论文集。其中,科大卫老师有篇关于明代户籍的个案研究很精彩,韩朝建老师(当时韩老师还在港中大读博)有篇晋北杨氏宗族的研究,此外山大民俗学的几位老师的文章也比较有意思。05-06
  • 箫心冰蕊
    想打7分,论文集,算是比较明显的社会史、民俗学研究,导论里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颇有启发,好几篇文章地方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学习借鉴。05-03
  • 菩提萨婆诃
    这是为了“告别华南研究”而做的努力12-01
  • Perserkatze
    感觉还是像明清社会史向上看的。11-08
  • 其实文章真的没什么,编者的前言倒是说了不少东西。11-20
  • 朱颐钊
    赵老师的序言最值得一读。11-13
  • Zorro Ray
    是区域社会史的尝试,但显然不成熟。有的论述并不能够从材料出发,制度本身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张力没能讲透。也有可能是基于命题的材料“作文”,不是“区域”内主要的脉络。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