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神勇老白兔
    伊藤从急进主义到渐变主义还有帝国宪法改革试图限制帷幄上奏是全书值得一看的部分。但四五章则仿佛在讲1898年伊藤就计划成立大政翼赞会,您这是夸他吗?韩国部分更是洗的令人发指,这并非作者所谓的创新视角,我相信吞并朝鲜的时代帝国学者和媒体大都采取这种角度,30年代一定更甚。当下深谙所谓辩证法的某崛起帝国也深得这个角度真传。01-06
  • 泡腾片
    什么破翻译,读不下去。11-25
  • 何大宇子
    不算是传记 更像是 伊藤博文政治主张解说。政治相关内容太多太杂而且浅,和我期待的人物传记不一样01-24
  • 禾勿甫
    伊藤博文的失败大概就在于他太过学者,太注重建构,而忽略了人性的不可控。(不过后记提到伊藤本人对人性有很多悲观失望,也许他最后的人生结局也是自己早就预料到的吧)03-26
  • 维舟
    伊藤博文可能属于那种“当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远去,理解他就变得很困难”的政治家,这本小传并不试图面面俱到,只是点明伊藤博文以往被忽视或误解的对近代国家的构想。不过作者没提到的是,像伊藤博文这样的人物,其实在中国传统中颇为不少(这可能本身也表明他身上有受儒家传统影响的一面),而且也正是因为他的设想,到最后导致了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后果。12-02
  • BBpanda
    伊藤的“思想传记”,可与伊藤之雄的那本对照,亦可作为明治时代思想史来读。尽管有“矫枉过正”之处,但基于政治思想与国家制度建设层面的交叉分析仍值得借鉴。03-25
  • 一桥阿尼玛
    在以行政大框架为核心的宪法制定中,前接同样渡来的大学,后续则注入独特的国民政治,帝国宪法的颁布因此既是起点,也是八十年代一整个过程的暂时终点。这条脉络就比战后最开始的普式批判和鸟海靖那一波开始的英式要更具包容性,而政友会也在这个过程的延长线上得到了再定位。关于政党观实际上与目前读过的关于山县和桂的政党观其实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如果说把政党作为一种人才的容器,包括所谓俱乐部的组织结合形式,宪政似乎被冲淡了几分,内阁与政党脱节那就存在可能,也就是依旧留有超然的感觉。关于帝室调查局尤其是明治四十年有关军令的变动最近翻到了几次,感觉这本书的两章中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部分,但是将其串联到了统监统治,这个所谓三元的视野本身是非常锐利的。最后有两小点,一是经常会有在写福泽的感觉,一是关于朝鲜的部分很生硬。04-28
  • 吴情
    伊藤博文,远远不止“明治宪法之父”的称号可以概括。这位积极参与并形塑日本近代政治,并把皇室机关化的政治家,尽管被目为政坛变色龙,但他的实用主义、渐进主义颇为难得。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帮助梁启超逃亡日本,也对晚清改革派惺惺相惜。07-06
  • 袍袍小寿司
    篇幅所限非全景式的名人传记,思想论著一家之言,反驳传统日史学者对伊藤属无独立政治思想仅随波逐流之辈的论断,立论伊藤博文乃是堪与福泽谕吉并肩政治思想家,其政治人生尽管多有让人诧异的立场转换,尤其是他从元老政治倒向party政治,非单纯现实利益使然,总体仍有融贯思想统合,反映在渐进论、民本倾向、智识革命与内阁政治等,“三个关键词文明、立宪国家和国民政治”。全书有启发性点,1.伊藤在1907年以皇室规章调整的契机,力图做一次xiu宪,以弥补明治大法的大bug,处理军部帷幄上奏权过大问题 2. 伊藤与满清之间的恩怨,尤其是他帮助梁启超,又与张之洞有会晤,日本的八幡制铁厂和汉阳铁矿之间有秘密协定 3. 作者对伊藤在韩国的统监工作做了相当不同的解释06-23
  • Böri
    对伊藤博文思想史的研究。在翻译上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翻译日文书的时候要预防汉文词的拿来主义。07-06
  • 青禾
    是一本偏分析性的传记。与老师伊藤之雄那本囊括伊藤博文公私生活、涉及其整个生涯的传记相比,泷井一博更加注重去发掘作为“政治思想家”的伊藤博文的可能性。作者认为,伊藤的思想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即“文明”、“立宪国家”和“国民政治”。他在政治上的多次转向,包括他一生的行动轨迹,都可以从这三点出发去阐释。07-05
  • 鸿生
    全面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四杰之一的伊藤博文的生平,史料丰富,通俗易懂。06-25
  • 晓林子悦
    以“学者型政治家”定位伊藤博文。作者认为,伊藤不是无知的、投机的政客,拥有思想和抱负。伊藤的国家构造是由文明、立宪国家和国民政治三者组合而成的“新型国制”。立宪政友会的创立和运作,救助戊戌变法人士,在韩国监政等经历,都是具体表现。对于政治人物,要想打破成见,刷新定论,实属不易。作者的学问方法很精密,逻辑的展开与论述的方式,有可观之处。可商榷,可讨论,有意义。04-27
  • 曉宇
    伊藤博文的政治思想梳理,摆脱了现实主义政治家的形象,立宪和国民政治的追寻中,充斥着对于政论和政谈的排斥,希望民间实用家的思想注入到政界。到访中国和张之洞见面时,幕僚辜鸿铭送给伊藤博文他翻译的论语,伊藤说,几千年前的思想,对于20世纪有何用。辜说,几千年也罢,3x3仍然等于9。张之洞打断说,20世界的数学变革,我们向国外借款,借款的时候3x3是7,还款的时候3x3是11。一个强烈地要和过去做割裂的人物。04-07
  • 大甜甜~~
    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最后写成了一本“失败者之歌”,更像是唱给失败者伊藤博文的挽歌。(但其实一般日本人心目中,伊藤博文肯定不算一个失败者。相反,他有点太成功了。)不过,从他的文明论而言,他的一生确实还远远没有做到足够好,至少在韩国问题上,伊藤博文完全失策了。相反,因为他和中国若即若离的关系,好像更多中国人会把他视为一个豪杰人物。政党政治的问题,其实让我比较有同感。在建立政党政治的同时,如果实现国家的团结,而不是造成国家的分裂,真的不是一个伪命题。伊藤博文想要创造一种“会”的模式,来折中于政党政治。说来也巧,今天日本政坛,暗流涌动的就是各种“会”。伊藤博文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让一切离自己初衷越来越远的人。06-01
  • 韧勉
    本书是日本史学家泷井一博撰写的伊藤博文的思想传记,作者试图打破过往印象中对伊藤博文政治影响深远,但是思想评价较为贫瘠的问题。泷井一博指出伊藤博文是个非常善于思想的政治家,他视文明为一种制度,对于伊藤博文而言,为了权力的斗争并不是政党的本性。他在创立政党的时候也贯穿了自己的理想,但是政党本来就是为了获得政权进行激烈交锋的产物。他对中国的发展一直抱有客观距离,并不亲近任何一派。但又擅长从他人的失败与经历中获取经验教训,从而创造更多新颖有效的政治改革途径,不失为一代身体力行的政治思想名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