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Vindicated
    2008-12-22;看着一个个地名,晕乎乎的;本书是黄仁宇的博士论文,好长啊;还是理科好,不用那么长的毕业论文;12-22
  • saidelizi
    从为明代官员辩护角度,可以说当时他们管理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既不能受益于统计技术,也无现代通讯设备可以利用。由于地域辽阔,一些陷阱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这样的辩护不能免除他们所有的错误管理,我们在这里要再次指出,导致错误管理的是被扭曲的思想观念,而不是技术缺陷。传统中国的政府,既不是采取互相承认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推行野蛮强迫同意的政策。它从禁锢思想的发展中获取大多数力量。它通过严密完整的伦理说教,向臣民灌输忠诚,而这伦理思想是把理性认识同神秘尊严混合在一起的。既然这样,明廷并不把自己的活动局限于功利性职能,它为了确信自己的权威,必须要精心组织各种庆典和仪式,炫耀自己的富丽堂皇。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它强迫漕河解决供应问题。02-04
  • 宛在水中央
    黄仁宇的博士论文。还不是一般的无聊哈哈。明代这么庞杂的官僚机构和繁琐的赋税,怎么能不亡呢~不过回看今天我们又能好到哪里去~09-16
  • Coley
    扬州归来速度科普了下漕运历史,看了下评论区果然批黄仁宇已蔚然成风,平心而论很扎实的一本书。02-10
  • 笑完我就去睡觉
    整体比较粗糙,另 翻译一般。元有海运,所以轻运河,明废海运,独用内河漕运。这篇博论接续了全汉昇讲的唐宋帝国与运河的关系,运河用以联结分离的政治、经济重心,支撑了帝国政府的财政,但由于种种限制(沿线地形、沿袭的财政烂摊子、无方法成本意识、对稳定性、展示权威的考虑胜过其他、宦官漕军等的非法竞争),运河并没有如其应该的那样带动全国的发展,往往只是地方规模的交换,运河沿线的发展跟不上南方的整体发展速率。黄仁宇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简单地用漕运量来判断明政府的行政能力或效率,从而错误地认为1)后期漕运的失败是因为早期的政策被破坏,2)王朝统治的崩溃是漕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事实是明漕运制度初创就已是一种既刻板严厉又浪费的财政体系,随后的推行政策负担过重而且不公平;明末漕运量与政府运作能力几乎负相关04-19
  • 抱紧我的冷板凳
    黄仁宇的博士论文。作为非史学专业人士,像我这样利用工作间隙略读一遍,已经饶有趣味了。漕运的开启,有国家安全的需要,并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但地理因素更多地制约了漕运的管理,而漕运及大明王朝的惨淡落幕,却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导致的。明朝政府缺乏经济、金融常识,且缺乏这方面的求知欲,使得漕运消耗了巨量的人力物力,全国财税账目一团乱麻。再加上中国历史上集权统治者一贯的“关门政策”、从官至民畏惧海洋的心理,限制了更为灵活和经济的运输和贸易方式发展。所以说,不是漕运拖垮了明朝,而是整个被禁锢在保守观念、胆小政治、面子工程中的行政体制拖垮了中国的经济,最终造成王朝的覆灭。10-17
  • 青州从事
    宏观研究,研究个P!宏观历史惟其宏观,所以大可做假,可大作假、可做大假,比如这两年才开始羞答答扯下遮羞布的抗战史。去伪存真,从注重历史细节开始倒是好办法。漕运我挺感兴趣,是个好切入点。09-30
  • bookbug
    本书是黄仁宇1964年在密歇根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是他所有公开出版物中最早的一本,算是成名作和他明史研究的起点,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之后的著述风格和学术走向。本书从厘清漕运和京杭大运河的惯常混淆发端,从大运河的历史形成、地形地貌和行政管理机构等方面对明代漕运做了概述,之后分别在漕粮制度、漕军制度、货品类型、征税、商贸等一些重点方面进行分析,部分解答了作者一开始就提出的关于漕运的必要、与海运的对比、与明室兴衰的关系等问题。之所以是部分,一来是作者彼时彼地基础材料的相对匮乏,二来也到底是一家之言的局限,难有公论。整体上行文不枯燥,阐述不拖沓,读起来也比较有趣味。09-23
  • 囧囧有日
    黄先生错误颇多。且部分继承了中国史学家信口开河的毛病。03-02
  • 大眼狗
    重新读完这本书,还是觉得这本比作者以后的书来的扎实。老实说,后面的书有点跑火车,大而无当。08-12
  • 愚公
    黄仁宇的博士论文,主题是明代的漕运,不过开题部分则梳理了运河的历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论文中看,作者主要分为了漕粮运输和其他商品运输,大体看法认为漕运对于明代财政具有积极意义,不过由于运输费用和贪污,使得漕运费用增大,反而成为了帝国财政带来了消极影响。09-27
  • Yen
    黃仁宇在漕運研究所花的功夫是可以看的到的,只不過這本書有三個缺點:第一,他太過主觀的批評當時的漕政,有些意見甚至讓人覺得偏頗。第二,這本書很多更需要花功夫處理的地方被黃輕輕的跳過,行文中常常看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不足,但這往往是一些關鍵所在。第三,這本書的專業氣息還是太少,可能礙於語言的關係,此書行文和涉及的內容還是比較通論性質的,引用的材料也是大家常見的實錄和會典。所以這本書的推廣要大於開創,依舊是本偏向入門的國外漢學書籍。07-06
  • 久道
    黄氏族之学,颇为浪得虚名,其所谓”大历史“史观,实乃黄氏包装的宿命论,极为粗鄙且有害。此书算是黄氏稍为严谨的著作,其余不足论。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