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投射性認同
    此书主观气息浓厚,传达出对社会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不一定单纯来自所列举之作品本身。同时,编者一再强调“民间隐性结构”,使得许多小众作品被给予关注;当然,主流之外不乏魅力,但要意识到,小众作品欠缺归纳当代文学历程的说服力。此书可作为正统教材绝佳的补充延展,若要以此为纲,或许还有待考量。11-01
  • 心猿
    4星半,作品赏析占重要比重的文学史,一次有现实意义的尝试:如今中文系的学生们除了僵硬的术语外大都不懂得从审美层面感受文学,只知文学史而不读文学作品。11-10
  • 冉7 _Pro4.01
    如果你想看到一个没被红色化的当代文学史,那么就看这本书吧05-06
  • 夏言
    不得不说比洪子诚那本好看很多。07-12
  • 子非材
    我水平不高,只觉得这本书既具有通俗易读性,还保证了有不少高于大多读者水平的干货与作者观点。虽然这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但其中所穿插讲述到的文学发展的过程以及文学家命运的变化,也是足够清晰,足够让我对当代文学史有整体性的了解和把握。ps:我个人很喜欢这种从对各阶段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的具体讲解中去简要介绍相关联的时代与文学背景的讲述方法,很赞同作者所坚持的核心编写观念——“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习者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因为初学者对于一个学科的感性把握,是会极大影响他之后的学习和钻研,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07-15
  • 楼主没有❤
    本质上是一本文学批评集。。。01-07
  • 社恐胖胖子
    作品精讲+作者照片展览2333,大大加深对于作者及其代表作的印象,结合洪版梳理时间轴效果翻倍。以及,翟永明那张照片真帅……10-11
  • 卢墨
    不太行,陈老师的这本教程即便有附录三还是不太行。按这种写法,前三十年还不如不写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产生的各种危机与解决危机的努力全都被一句“战争文化的延续”给遮蔽了,话说回来,前三十年的文学特征(“官方文学”,以示与“潜在写作的”区分)竟然就被归结为战争文化的延续??真的大丈夫??07-17
  • 小城鱼太郎
    陈老师的“学术成果”三分法无处不在,显得过于严整。要都这么条分缕析,作品们自己就能对号入座,那还研究个什么劲呢?有些论述相当大胆,好处是正直果敢,缺点是流于专断。附录三的讲话有点感动,加回一星。不过本来想找他的散文来读的,这下还是算了。07-27
  • 水寞花仙
    1.概念的定義像迷一樣的雲朵,比如民間,一會像帶魚,又尖又細,非得是農民不可,一會像海豚,上海讀書的《長恨歌》都來充數。再比如“共名無名”“戰爭歷史現實”相互交叉,令人迷惑不解 2.每章有三個重點作家作品,作品分析很不錯,但是社會歷史分析太多,考場上也不能直接用的那種10-11
  • 钟螺
    六经注我之极了,比起一部正统意义上的文学史来说更像是串讲自己喜爱的作品,每章的总论和作品研究实在是太相辅相成,不由得人不疑心这完美的链条后面省略了什么。事实上,也确实省略了很多。主要概念都是陈思和自己的,“共名与无名”之前就觉得不靠谱,这次读主要觉得他老对民间的认识非常含糊,好像是为了在知识分子和政府两者之间找一个第三支点生造出来的存在。有趣的地方主要是展示了当代文学史未定型的样貌,一个流动而难以把握的东西。08-31
  • Eureka A.O.
    附录3的讲话非常让人感动。不过都过去快20年了,他似乎还是不想对90年代多说几句,有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这个人怎么这么沉得住气啊。01-29
  • 麦克默多的浮冰
    《那些当代文学史上我所倾心作品的文本细读》。洪子诚版太“史”,专业性层面简直是编给其他文学史编者看的教科书,正如伊格尔顿是理论中的理论,洪子诚是文学史中的文学史。陈思和版则太“文学”,他自称这是一部“感性文学史”,吸引更多非文学专业或刚入门学生的阅读兴趣。一部以文本与关键词为纲的大事年表,确实很有阅读快感,从选文到文学史观都颇具个人趣味(共名与无名,民间文化形态,潜在写作,都以重写文学史的姿态发掘到其他文学史不曾关照的角落),但也确实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它在史论层面舍弃了太多。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非要用应试教材的标准要求这两位学者牺牲自己的学术造诣而俯就呢?应试有朱栋霖的大杂烩也就够了。应当珍惜另类文学史。04-28
  • 水仙已乘鲤鱼去
    陈思和一再强调这只是“初级教材”,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学XX教材而不是这本呢?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