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MIK
    比《达洛维夫人》多了家庭生活带来的现实感,比《奥兰多》多了一份人间烟火味儿,捕捉到的思绪更容易被我感同身受了。有点无法忍受拉姆齐夫人香消玉殒的事实,和莉丽一样难以给予同情却只能远望到灯塔去的小帆船。11-12
  • 怀玉
    许久没有读到过如此可称伟大的叙述了。密织的海浪一样有节律的世界。散文化的惠特曼。04-25
  • bookbug
    我不敢说初抵西班牙仅半月就下定决心从瓦伦市区搬去小镇生活是完成“到灯塔去”的夙愿,但小镇的灯塔地标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太好。弗吉尼亚日后对康沃尔的怀念远胜故乡,其实也是因为她在这里度过的十二个面朝灯塔海景的夏天,直到十三岁那年母亲去世。度假期间幼弟阿德里安总想去对面的灯塔探险,却因为不被父母允许大失所望。这一插曲在很多年后被姐姐拿来作引,把自己对童年记忆和家庭关系的深切怀念,对时间与生命恒常或无常的反思,以及对日常生活和心理细致入微地捕捉都写入了本书。只不过,现实中弗吉尼亚一家十二年的避暑习惯随母亲的去世终结,阿德里安也从来没能踏上自己的灯塔之旅;小说中的拉姆齐家却在十年后夙愿得偿,但这十年之间,是诸多家中成员(和普通民众)最终无法跨过的战争、病患和离乱,是无尽的岁月长河,是漫漫的暗夜难明。04-16
  • 库洛洛
    伍尔夫的文字是海浪,我放任自己被它裹挟,随它流动,最终把我带去灯塔。06-04
  • 瓜瓜住在熊熊山
    也没讲什么,就是有一种氤氲的氛围。如果文字有颜色的话,《到灯塔去》应该是淡紫色。06-07
  • Joy
    算是读过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新异感带来了些许不适应,阅读时需要花较多精力。如果单纯以情节来概括,这本书只讲了十年前的一个傍晚,岁月流逝,十年后帆船驶向灯塔的几个小时。在看完第一章前我本以为这会是同一个时间段的故事,但时间的沉淀与变化带来的感触着实是不同的。也挺久没读女性作家的作品了,阅读的过程总是站在拉姆齐夫人和莉丽的视角上,女性的处境,在许多段落中都深有感触,需要深深地呼吸并长长地叹气。身为女性我无法中立地看待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好难形容感触到底是什么,关于人生、事实、苦难、认识他人、时间、永恒;性别角色,各不相同的人。「我们灭亡了;各自孤独地灭亡了」。伍尔芙的文字很美,许多的心理视角转换自然而精妙,就是阅读时需要全身心投入并跟随着意识自然流淌。状态不好时会看不懂也看不进去。喜欢莉丽。06-04
  • 机械唯物论。
    阅读伍尔夫,是提高审美的过程, 不仅是对文字的情趣审美,还有对象征的理解与想象,意识里的琐事不断指向场景,场景与自然交相辉映,感性中的所有部分都被调动,刻画细致入微,安静中细小的声音, 花的香味, 触觉,所有部分都精细的刻画出来,再用比喻以及熟悉的场景更加真实的还原的还原,用象征再来象征,进入状态,文字里描述的画面美不胜收,是朦胧的,正如莉莉构建的那幅画一样。对于人生的刻画,她也是从更为细致敏锐的角度去深入到每个意识之中, 再指向曾经, 没有宏大轰轰烈烈, 每个人平凡的一生正是一个隐秘的花园, 而这些意识正是开启花园的钥匙。相比于达洛维夫人,这本在剧情以及刻画上更加喜欢一些,时间,虚空的残酷,尤其第二章对于时间的流逝,虚无对人的腐蚀的刻画都能细致的感受到黑夜似黑烟一样缓缓入侵, 腐蚀着一切。11-21
  • 玛丽狗杨
    当紫罗兰和常春藤编织的花环,从高处缓缓飘落而下,它象征着到灯塔去的漫漫长途,落下帷幕。可是,本来乘一叶扁舟,就能快速到达的地方,却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期间,伴随着拉姆齐夫人及其儿子、女儿的离世,到灯塔去的任务,也从物理层面的度假目的地,变成了精神层面的心灵之归宿。时光流转,在意识流的描写中,小说所呈现的画面也逐渐模糊,但迷茫的远方却更加清晰和通透。原来,灯塔也不过如此,它的窗户,它座下的岩石,是多么普通。可是,人们啊,一旦获得就会意识到,灯塔还有另一座,它始终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存在于过去的岁月中。不变的是灯塔的光,来来回回,引诱着,未经世事而浮躁的人生。就像孤独本身,永远只会吸引,那些没有真正体会孤独的人。01-03
  • sunrisever
    ‍‍‍‍‍‍‍‍‍‍‍‍‍‍‍‍‍‍‍‍‍‍‍‍‍‍好爱伍尔夫。爱伍尔夫细腻的笔触,‍‍爱伍尔夫笔下精妙绝伦的比喻与象征的手法,爱伍尔夫笔下宁静且富有诗意的海洋,孤寂的灯塔与那座喧嚣的城镇。‍‍所谓意识流,意识才是最重要的,物质只是载体。不要试图去抓住剧情,不要期待会得到神启。把自己化成一滴水随着海浪飘荡起伏。它不会给你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受,它只会带你走进迷雾里,你只需去看见、去触摸、去感受,雾气里的水汽、森林、苔藓和隐约的阳光。大雾般的情绪和意识便会充满你的心口。关于“自我的本质”,本书提出三个问题与答案,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现实、自我与时间,但我想这仍是我需要一生去探索的问题。01-14
  • Epilogue
    一开始我还想厘清人物关系,想找寻人物动机,所以读得很吃力,越往后才发现,让眼睛跟着一行行字移动,把自己放置在文字的波浪上荡漾,才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好方式。读她不需要逻辑,不需要理解,只需要感受,让自己置身其中,随着人物的心情而起伏,感受他们的期冀、遗忘、失落、愤怒、平静,就很好。11-08
  • 子子
    第二章有种在读《海浪》的感觉,和岁月流逝的感觉也很呼应了。11-07
  • 阡陌尘
    永恒的时光流逝,我们注定孤独的灭亡,但这小小的岛屿也在世间占一席之地,这一卷画也会被挂在阁楼或藏在沙发;也许我只能从A走到D,但我写过一句诗,画过一幅画,织过一只袜子,赠过一株玫瑰,这一切皆被灯塔的光抚过。11-06
  • Scott
    内容就不评价了,到了一定年纪,伍尔夫真的是要很静得下心来才能读进去,尤其是这种通篇意识流,几乎没有情节,语言又绝美的小说。虽然没有围绕标题的意象进行展开,可涉及到了人生和时间,男女二元对立等话题,“灯塔”这个线索给得实在是中肯。这里重点说一下书的装帧,建议读者买来后,连塑封都不要拆,直接束之高阁。这一套书有珍藏价值,没有阅读价值。书页的字间距非常宽,排版更是一言难尽,原本100多页的小书,硬生生加厚到了350页。如果更在乎阅读体验,想做读书笔记的同学,更推荐上译的译文名著精选系列,且记得认准瞿世镜的译本11-25
  • 圆首的秘书
    几天之前的清晨,坐在家里读这本书心情是愉悦的,感受是自由的,视点的随性转变让人可以尽情遨游在思维的宇宙里,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良好运转;几天之后,看着书中近在眼前的灯塔,遥想起那些曾经美好的时光,听着异乡窗外轮胎驶过地面的声响,回顾三年以来四处流窜的生活,只感到悲伤和绝望。时间很漫长,每天都像一年,它最终会过去吗?我也可以健步登上礁石,在画中添上幻影般的最后一笔吗?11-30
  • 忽然
    拖延很久才看完 这本的意识流的确是炉火纯青 但又感到太多的虚无 一切一切都指向孤独 琐碎的小事全是无意义的思索 会让自身产生消极情绪 我已经过了能溺水的年纪01-23
  • 李晨辰
    意识流杰作,完全没有枯燥乏味,带着你走进每个心理活动的中心,然后慢慢向周边延展。买本英文的,再读一遍!01-24
  • Ariel_Frei
    虽然很想打五星,但是作为一个诚实的读者,我只能说实话。我没有读懂这本小说,如果不是前言,我大概会看的更加的云里雾里。作为一个初阅读者,意识流小说对我的阅读而言真的是太过苦难。整个阅读过程(除却那些美丽的伍尔夫式象征表达意向的比喻)是极其痛苦的,每当我觉得我读懂其中一段所表达的意思时,伍尔夫就会摸着我的头慈祥地问我:“你真的读懂了嘛?”我:“......”怎么可能读得懂啊!完全读不懂啊!最后每天硬啃45分钟,当做美文美句摘抄的方式硬逼着自己看完了。看完后迫不及待地将它束之高阁。剩下的《普通读者》和《达洛维夫人》在我还没准备好前,咱们还是先别见面了......12-11
  • 空腹不能吃饭
    一不留神就会跟不上伍尔夫的意识捕捉速度03-22
  • 退相干
    伍尔夫用天才之笔写就的是从现实黑暗深潭里开出的一朵朵奇迹之花,她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力知觉力捕捉到了人类意识的汪洋里瞬息万变的浪潮起伏,之后再以惊人的分析力和表达力将那些大大小小的浪潮——那些如遍撒于生活中各个细碎角落里的关于孤独、关于死亡、关于回忆、关于永恒的宏大而抽象的微尘具象于她的笔尖,她看似永远在写家居日常,但那些平淡之中有对死亡的预感,有生命的充盈,有灯塔忽明忽暗的光。每次读伍尔夫,我都完全臣服于她温柔而内省的文字,还有在文字底下汹涌又急迫的诗意节奏,生活中说不清的情绪、过去岁月被遗忘的片断、某个瞬间稍纵即逝的欲望、曾经不合时宜或不切实际的想象,它们一个个回来,淹没席卷了我,不是我的感官足以触及这一切,而是广袤无垠的一切通过伍尔夫在我眼前渐次铺陈展开。“我们都灭亡了,各自孤独地灭亡了”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