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pillbug
    有些部分思绪混乱典型美国人口吻。抱着旅游心态读完的。10-18
  • S1gma
    这本书写作时间就是 1993 年, 那个时候叫新东欧, 现在看这本书是不是太老旧了. 2019年去过布拉格一次, 也没有那么不堪. 其他地方也估计不像书里了. 居高临下的姿态也总让人不舒服01-06
  • 闲人
    作者体现的可能就是公知带路党的基本思想,美国制度天下无敌,文章中显露出的优越感跃然纸上,居高临下的探访,带有立场的窥视,这很美国。06-06
  • 沉璧
    过度文学化的纪实手法,严重削弱了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力,在我看来这是本书的一大诟病。作者客观性记录如流水帐一般空泛乏力,第一章有关波兰的描述尚有史家笔触,也能引人追忆,但后来的章节一直没能突破。如果说1945年是二战后欧洲的零年,那么1989年就是新东欧的零年。可惜,伊娃.霍夫曼并没有挖掘这个历史变革的深远影响所带来的社会意义。04-22
  • 冰糖花木鱼
    东欧剧变开始游历东欧,希望有爆炸性的变革然而变革总是悄无声息。。。04-03
  • YongtoriBodon
    作为波兰犹太裔的作者,在美多年,重返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他者”世界,固然她的观察有些模式化,但却始终有一种微妙的牵绊与疏离感混合其中,使得阅读体验尚可,也可以对东欧转轨时期普通人的痛苦有一种较感性的体验,另外,翻译的很不错。03-14
  • 放些高论
    剧变之际东欧对自由民主的追求,比较纯粹与政治,东欧看来是希望之地12-07
  • 坐觀千江月
    本想了解下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面临的境况及其应对,没想到只是从个体的人的角度出发的考察,偏于支离,没太能说清问题,倒是很多细节有点意思。04-30
  • River
    作者仿佛一直在说,哦,你们这些“农民工”,哦,你们这些社会主义之下的弱智。07-30
  • 欢乐分裂
    3.5;东欧剧变之后,对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五国的探访,以大量文化圈人士、政界官员的采访素材为样本,回溯变革来临前后意识形态幽灵的式微、逡巡、再生和隐匿——“在世界的这个角落,随随便便就会联想到卡夫卡”。亲历后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场,每个人都在高谈阔论高贵的理想、神圣的人权、多元主义和现代精神,然而乌托邦式的希望在政治体制受限下,依旧混沌而神秘的权力钳制、被告密阴影笼盖的恐惧、墙头易换的势力/组织牵掣——“什么都没有改变”。 因作者是犹太裔(但不可避免地,美国眼光时时在起作用),对波兰章节着墨较多,总体观感较平。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尼亚章节开头极具吸血鬼式惊悚氛围,以及罗马尼亚人的宿命论09-11
  • 晓风
    短评说“既无历史学家的眼光,也无新闻记者的犀利,更多的只是文人的那些感慨”,同意。一本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东欧游记感想。02-17
  • char
    虽然出身在波兰,但作者这一行还是带着满满的纽约美国人的优越感。非虚构旅行文学夹杂着政治讨论。没有扎根下来,偏见还是会多一点。对多样性的些许讨论,对犬儒和机会主义的观察,引人思考。06-05
  • 蓑羽鹤
    作者离开祖国在美国住的时间久了,都是站在西方人视角,字里行间的优越感08-27
  • greatabel
    “他们全都明目张胆,用从这里偷去的东西去搞合资企业了。而且谁也拿他们没辙,因为现在我们有新的法律了。民主,正好让他们逍遥法外。”ps:我们都知道,这个和民主不民主无关。“是最好的人才都不会选择从事公职,而是成为私营企业的生意人。你知道,因为这所有的冲突,还有尖锐,有时候甚至是……咄咄逼人的言词,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政治。”ps: 政治宽容度低的地方大家都不想参与政治11-08
  • Arthur
    190102~190115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者鄙夷的目光下那颗充满优越感的心,仿佛在说,你们也配?不过确实如此,冷漠无理与自私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共同性格,正好与他们被教育或灌输的相反。完全没有主题,只是按所到国家的名字分了那么几大块,也不知算什么,没有主题没有线索,游记不是游记散文不像散文,访谈也谈不上,也太随意了吧。作者执拗地坚持以美国的标准看待刚巨变的东欧,对一切都那么奇怪,对什么都看不上,仿佛不知道东欧的以往似的。你不是美国出生的但却完全学会了大多数被看不起的美国人那样的以自我的感受为中心,再加上女作家那种矫揉造作,让我看到仿佛是在一大盆干煸鸡翅的辣椒里找鸡翅的的感觉。01-14
  • d
    很虚伪 作者的东欧之旅只顾着跟达官贵族知识分子social了 所住皆是豪华酒店 视角狭隘 文笔干涩混乱 02-04
  • 阿布
    原来以为是近几年的新书,到手才知是1990-1991两次造访东欧五国的“旧书”——不过,也因为与1989不远不近,现场感和观察的距离感恰到好处:作者对母国波兰不吝笔墨,给了两章最大篇幅赞扬它的团结与信仰;捷克则显得平庸无聊;匈牙利很西化;罗马尼亚混乱又最充满戏剧性,保加利亚诚实又优雅。虽然不时描述酒店环境有炫耀之嫌,但她这趟东欧之行并不是走马观花的游览,而在当地朋友的导览、转介中既了解各国政经文化情况,也深入议会、学校、乡间、教堂与精英平民少数民族交流。最感兴趣的是罗马尼亚人帕维尔的故事(可惜没有像介绍其他人那样给出英文全名)他曾在一位朋友被其他人孤立的30年间与之交往,没想到30年后他希望此人代为保管自己的手稿却遭拒绝,只好从此绝交。手稿后来在美国出版,想知道叫什么01-05
  • 黄金左脚撑小兵
    后共产主义时代下的东欧,一个文学家的旅行记。内容主要包括所见东欧事物,与当地政治、文学人物的谈话和他们的经历,外加作者的感想评论。与同题材著作相比,思想家写的《苏联的心灵》让人感到其局外人视角观察的穿透力、冷峻深邃,文学家写的《回访东欧》,更能让人体会到作者“返乡”情结之浓、对社会人生百态的细腻感受力,东欧各国特点、民族心态也得到了充分揭示。网友普遍对黑色历史有窥探癖好,所以《苏联的心灵》《野蛮大陆》和国史相关题材的书普遍高分。而这本书论色调,应该算灰色的历史:大家怀着希望前行摸索,却还挣脱不了灰暗前史的氛围、影响,这就是历史复杂之处。11-23
  • 优游卒岁
    作者出生于东欧,并且在东欧剧变不久,即去那里走访,本应该是一部相当全面展现当时东欧现状的著作,一如阿普尔鲍姆的《东西方之间》那样。可惜本书作者却有些走马观花,虽然走访了五个国家,但并不深入,既无历史学家的眼光,也无新闻记者的犀利,更多的只是文人的那些感慨。所接触的人士,均是所谓文化圈子内的。读完此书,对当时东欧的情况,也无更深的感觉。12-30
  • mashimarro
    挣脱枷锁重获自由后如何寻回秩序与规范,仿佛在30年前的东欧看到了我们自己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