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英恩
    南亚那段印象特别深,和一般的游记不同,很文化人的视角。让我回忆起初中的时候看余秋雨的那种感觉。01-24
  • Toy
    也许从他的第一部作品的那个名字开始,许知远的书总是带着一股清醒的“忧伤”,不停的回省和思考,也总是带着一种追思的忧愁情绪。对曾经的大学时光,对曾经的中华文明。“我还生活在生活的表层,连接灵魂深处的根还没有生长,它需要真正的恐惧与爱。” 或许精神上的无所归依的才真正让人有游荡者的惶惑感,头脑和心灵的瘫痪,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04-28
  • mado1983
    通过他国的游历,更深刻反思出我国的现状,也是极好的民主与自由的启迪。少一颗星因为有一些重复的观点。03-23
  • 猪头妖怪
    “很少有比我更拙劣的旅行者了。”这自序里的头一句,几乎就定下了整本书的基调。简简单单的十几个字,涵括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孤独和自省。03-27
  • Utinni!
    偶然看到李笠翁评论说文章“填塞之病有三:多引古事,叠用人名,直书成句。”顿觉许知远躺枪全中!“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即矫、空、懒三病也。”许知远甚至在《剑桥一年》文中做了很深的自省,检讨的就是这些个问题。而这本书于我的价值也在于此,在于对我一贯的投机、懒惰、浮躁、浅薄的反省。许知远从来不是那种“指点迷津”的“大师”型写作者,正相反,作品中满是他的迷惑、惶恐、探索、纠结,读者心中想说而未说的,全都在他笔下了。这种跟读者一条战线的作者既让你感到心安,也刺激你进一步地去探索去求知。10-06
  • 菠菜
    在这个同龄人面前,深刻理解到自己阅读范围的狭窄01-26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关于旅游,我最爱看的就是两种书,一种是标好路途价格天气的工具书,另一种就是许知远这本的有作者自己思考的。好的旅行者应该是为你打开这个地方的一扇窗,因着他的文字,你能够了解这个国家的哀与乐,愿意感受当地人的富足或苦难。当然,许知远毕竟也不是一般人,在旅途中遇见的也是具有代表的人物,他急切地想与世界发生轻微的碰撞,在我看来是那么迷人。然而他又是悲观的,看见人类已经拒绝审视自己的灵魂、惧怕追问,生活被物质填充、被金钱标注。旅行成为许知远寻找答案的方式,印度、不丹、俄罗斯、欧洲、中东、剑桥,书中数次引用加缪的观点,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03-31
  • 叶酱
    写开罗很到位、话说读过书又不掉书袋的人写游记才好看啊12-12
  • 城中村狗焕
    我一直很喜欢这个人的文字,只是都不敢太说04-23
  • Totoro
    草草翻过,失望。他没有成长,他内心对于意义的探求与自我的坚守是与外在的世界脱节的,所以在旅程中对于陌生人和陌生世界的理解缺乏一种开阔的视野与敏锐的洞察力,导致自我对于外在处于一种被动与戒备的状态。这样一来,自我的格局难免显得狭隘与局促,意义之谈从何而来呢。07-17
  • 周先生
    许知远就是所谓的读书把脑子读坏了的思维局促的知识分子吧。而且这么多年,他的文字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那种耍小聪明型的。06-27
  • 森雲
    唉,每次看感觉都是这样,从开始的叹服到麻木,到最终的疲惫,一如对自己12-14
  • 维城乱马
    愁容满面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在路上永远紧锁着眉头细心观察,对历史焦虑地思索,对现状不停追问和严肃批判,寻求祖国与自身的救赎与变革,把每一趟平凡无奇的旅程都升华为文化苦旅。08-24
  • 希夷子
    对剑桥的中国学生选举评价颇为精到,新闻联播+精品购物指南,大陆自以为的精英群体,大抵如此10-02
  • 神威
    许知远的瞳孔依旧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色,他笔下游记和思索的内容都显得灰暗而消极,印度以色列如此,想赞美的不丹亦然,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俄罗斯游记,对苏联过去与俄国今日的观察思考,有意无意的影射着中国的昨天与今日,这是颗思索着的忧郁心灵,但是,尽管许知远谨慎而有分寸的下笔,他性格的极端仍然显现的淋漓尽致,出于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不满,他对柳德米拉等俄国民运领袖的描写和评价近乎谄媚,而对自己国度值得自豪的部分选择性忽略,他高呼中国出不了索尔仁尼琴这般道德知识的伟人,但是,即使李九莲遇罗克张志新在知识上有所不足,顾准何愧于索氏?许知远为了抨击为了批评,真敢漠视他的存在,他忘记了,在一个非理性为主流的社会和国家,我们如果想改变现实,就要做到理性而公正,否则即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又有何用?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