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举报
书名
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
作者
安托万·孔帕尼翁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9
ISBN书号
9787305185694
出版年
2017-6-1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283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文学
法国
豆瓣评论
少于无
md,短评骗了。此书不适合作为入门书,以专题论,头绪过多,而且各理论家的理论介绍也不够充分,更多强调一种观点冲突,但解决的办法又太中庸。西方文论通识类书籍总读不进去,还是乖乖去复习文论史吧~
02-16
啪嗒啪嗒铃铃
还是需要有部分的知识储备,作为自己文学理论课的扩充与补遗 最喜欢读者的那一章 理论犹如科幻小说,令人愉悦的是它的虚幻 -理论的进步是在不断切分的二元对立与折中的循环中行进的
03-25
大白莲万岁
虽说读起来有点无趣,但的确是非常扎实的按照问题视角进行的梳理。
12-23
未狂生
信息量略大……大概看懂六七成吧
09-09
倔执的旅人
秉持一种“绝对相对论”的思考方式,摇摆于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之间,对各种理论均保持足够的警惕与反思,关于“对齐法”、“姚斯接受美学”、“圣勃夫论经典”的分析十分精彩。作者说“唯有困惑,乃文学的伦理道德”,这样力避极端一定是又累又丧的。但是挺好,不用像日常看到那些所谓学者,一边习惯性的做着文学史的奴才,一边还要捧高踩低的自以为很有理论价值,真是迷之自大。
12-11
Eros
要求一定理论基础才能顺畅阅读,目前来说前三章比较困难。理论要求观点鲜明,非此即彼,不选定立场难以做文学研究,折中道路一事无成。
05-08
梦魇马戏团
理论只有极端不能中和,而元理论不断的在生成中抵抗自我观念。对本体论的本体论反思是近乎于无效的。
05-15
只抓住6个
非常浓厚的学术色彩,适合做文学教材或教辅。全书分文学、作者、世界、读者、风格、历史、价值七个部分,涉及大量文学领域基本理论,在清晰有序的理性逻辑下作者隐藏着自己的主观。他特别强调理论与常识的势不两立,所以才说理论的目标就是常识的崩盘
10-25
Nylon
伊格尔顿把你往里拽,孔帕尼翁把你往外拉(手动扶额)
02-27
螺旋式上升
概论课没读还情有可原,可惜文论课作业交了之后才把没读完的后两章补上,说不尽的法国传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把理论当小说读的酣畅淋漓的快感。
08-10
Lumen
「罗列这样一份问题清单多少有点托大,因为文学理论会遇到无数个拦路虎,它费尽心力打造健康无毒的概念,就是为了挑战风车,而这份清单就是其风车、其拦路虎的清单。这样做我绝无丝毫调侃之意!我以为摸排理论之敌应该是最佳的、唯一的选择,总之也是最为经济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会其意并充满信心,溯其足迹,见其能量,让理论充满活力;而同时不可或缺的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只有这样才能用被现代艺术所唾弃的惯常俗语来描写现代艺术。」4.5分。导言相当亢奋,正文又一变为正经,干货满满的理论史梳理既有学院派的细密严整又具个性的视野关照,总体不杂乱亦不迟滞,是一种活泼泼的严肃感。作者穿梭于纷繁的学术争议现场,澄清歧见,理性甄别,摆脱二元对立,力图使有意义的共识沉淀下来,这也一反导言的俏皮风,得以窥见作为学人的良苦用心。
09-15
墨脱儿
使我告别文艺学的里程碑式作品(dbq
04-01
桃吉诃德
面对文学理论体系中种种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二元论——作者是“死了”还是“没死”,风格是“虚幻”还是“样例”,文本是“指涉的”还是“自足的”,经典是“主观的”还是“不变的”,“拒斥读者”还是“接受阐释”,“形式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孔帕尼翁作出了妙趣横生的解读。而吊诡的是,在他的视野中,理论似乎总是受挫,而常识则每每凯旋,理论陷在它给自身设下的陷阱中,成为一种西绪福斯式的游戏或者堂吉诃德对风车式的挑战。孔帕尼翁的目的并非嘲笑理论或常识的荒谬之处,恰恰相反,他从二者之中都看到了部分的真理,理论的困境不是文学的困境,而文学理论的真正意义也并不在于为文学解读提供一种神圣的教条,它是论战的,是批判的——它是对所有理论的批判,也包括对常识的批判——毕竟,“唯有困惑,乃文学的伦理道德”。
03-27
卷毛Ashlee
终于读完了!认真的!还是得有理论基础为前提,即便如此,还是觉得内容很吸引人。对意图,作者,风格的几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06-19
孟冬
文学批评如何自圆其说给出自己的理由让评论站得住脚?这些评论是否真的超越了主观臆断具有客观依据?如果任何批评都不可避免地是主观的,那批评是否就一直陷在怀疑论和唯我论悲剧泥潭里?孔帕尼翁的招魂术,对理论的回顾与梳理没有给我答案。那些丰富得无法穷尽的资料、更迭换代的评论和观点无不在丰富着一位久远的作家或者文学形象。而每一种理论都自有偏好,会赋予偏爱或偏见以普遍性,像狄尔泰说的,从生活经验和思想内涵及作品塑造中推导出生存的普遍性,以此召集各自的拥护者,因为他们的自我在作品中得到印证便会结合为各自门类的内心团体。可随着接触的理论增多,读者的自我会被调整、被修正,对一种价值观的拥护会在经验的长河里来回摆渡,到后来才明白孔帕尼翁所言“理论的作用是被穿越、被舍弃、被人退后几步审视,而不是为了后退”。
12-09
alain.proust
完全是一次充满刺激和快感的颠覆冒险!孔帕尼翁调用了法国七八十年代几乎全部的文学理论,从作品/文学性、作者/意图、读者/接受、指涉/再现、语言/风格、历史、价值七种基本元素出发,以二分法不断地夹逼理论与常识,理论不断分析并揭露作为传统的文学常识的种种幻像(意图、指涉、情感、风格、发生、美学),却往往在剑走偏锋中滑向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陷阱,或完全矛盾地跑到自身的对立面,从而迭代、细化出更新的理论,在正论与悖论构成的语言层级之间螺旋上升,直到一个暂时性的结论阶段性地悬置在两者之间(一种俄耳甫斯的两难困境),常识乃至文学本身都永远如幽灵盘桓于理论之中,而作为文学元批评话语的理论无力得到足够有效以至于常识全面崩盘的定论,它理应作为一种终极的反思不断质疑自身的话语、批评的话语和文学的话语。
11-14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