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学历之死
举报
书名
学历之死
作者
赫布·柴尔德里斯
格式
EPUB,AZW3,MOBI
ISBN书号
9787208181632
出版年
2023-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
348
定价
68
装帧
平装
豆瓣评论
帕帕请活蹦乱跳
作为在读文科博士生,很多地方都有种膝盖中箭的感觉,美国的学术环境竞争激烈、长聘难拿似乎已经成共识了,而国内学术界像美国靠近的感觉也越来越明显,从非升即走的普遍化到现在一些高校出现的预聘制,无一不在说明进高校拿教职越来越难,但读博、做科研本就是越走越窄的,如今这条路不仅窄还挤还惊险,最后整个系统内的所有人都越来越难、越来越痛苦。不知道最后我们会不会也发展到一堆兼职教师的程度,但真变成那样,那无论是高等教育本身还是学术,无疑都是不健康的,希望不会那么严峻吧。另外就是书中提到的从幼儿教育就开始出现的阶层分化很有趣,也很有启发,不得不说,“鸡娃”的流行似乎也证实,国内这种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只是发展到最后,是不是离交易本身越来越远了呢?
01-05
Evelyn
有点跌出预期。话题很有趣但故事没讲好,理论深度太浅了……
01-04
avrillife
当基础课变成商品,物廉价美的兼职教师为了工资争取多上几门课,而终身制教授则隐身于高年级专业课后,享受着职位带来的资源自由。看到最后,原来作者及其妻子也(曾)是大学兼职教师的一份子,这也是他奋力出声的原因吧。
01-04
七月
零工经济进入校园:兼职教师的痛苦,不同层级的学校所培育的不同学生;走学术道路更是卷中卷,对当下的我应该怎么办呢?
01-05
豆豆大宝要奋斗
对于博导辅导吐槽最为致命,认为博士生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真上课学习知识,第二阶段论文写作,导师要带学生入门,带学生开会发文章,不教会学生如何混学术圈是导师的失职。全书一半篇幅在吐槽学界临时工现象,包括自己不可控的写作导师,各种岗位的博士后等等,罪行罄竹难书。
01-17
Janet
认识现状值得一看破局之法,自己慢慢思索感悟吧
01-14
感冒的冬天
问题确实都存在。想做学术好难啊T_T然后这本书本身有种模式化写作的感觉。很任务,感觉不到作者对这事真实的感受,把几个案例强行堆一下完成任务,写不喜欢的命题作文的那种感觉。不好看= =
03-24
匹克尼克来江边
读博之事,万望思索再三。
01-01
Orpheus
对比职场没差,哪个不是hope labor?本书适合头脑一热为了教职读博士的
02-17
陆吴双
美国的今天将是我们的明天,本书主要写美国高校调查,作者太太 1982 年博士毕业,一直能拿到正式工合同,在校教书 40 年,但作者 1996 年拿到博士学位就已经得不到正式教职了。• 当 70% 的高中生都能上大学时,大学毕业生能找的工作自然是过去高中生承担的。• 各大专院校在人口增长时期,膨胀扩大,现在大量普通院校生源不足。• 院校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机器,未来普通教师就是数据录入员。• 助教都是短期聘用合同(根据课时付费,没有社保)。中国的高校也已经进入这个阶段,我 85 年本科毕业就可以留校当教师,10 年后需要是名校研究生,再过 10 年需要博士海归,到现在很少有空缺了。终身学习将成为必须,大机构越来越会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金字塔,传统的高学历只是个敲门砖而不是个终身饭票
02-17
梵 φαν
本来以为讲的会是美国如何培养了过剩的博士导致竞争激烈,卷起来,但是其实讲的是兼职老师的零工故事。有些兼职老师一辈子只能教学确实是和科研能力有限有关系的,在这个圈里里,科研好永远比教书好要更受肯定,收益更大。阅读过程中觉得作者有些过于主观,体验不是很好。
03-07
X
dp#?哪里死了? 按需定制兼职教授临时工 为临时工喊冤 师资过剩啊那怎么搞? 不是学术追求么?都是为了做青椒是吧 都是为了学校再就业是吧 你博学历赌机会赌输了特么还必须给你兜底啊?
11-08
说点什么呢
讲真,真不觉得兼职教师有什么冤的,你但凡有能力与终身教授一较高下,你也不会退而求其次;既然技不如人,就得承认差距;要么忍,要么滚。
02-21
矮马来了
上学时,我特别羡慕能去英美留学的人,ta们的校园生活看起来丰富极了:有宽松的政治言论环境,有代表不同群体的活动团体,有为多元背景学生服务的专业机构和办公室……这些资源我都不曾在自己的大学享受过,不仅如此,哪怕我只是靠自己想做一点事情,收获的也只有被约谈、被“信息员”监视、目睹伙伴被监禁的经历。此书让我管窥英美大学的运营逻辑,多少理解了英美大学为何有动力支持丰富多元的学生活动,因为学生是企业化运作的大学的重要收入来源,学校也尤其希望吸引高昂学费的国际学生(当然,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学生需求,也间接造就了低收入而不稳定的临时教师的普遍化,成为教职人员中的弱势群体)。不知道这对我来说算不算一种释然:拿谁的钱就替谁办事,在国内公立大学读书的我,遇到的行政人员自然也只会戴上国家权力代理人的面具。
01-16
张小火
我们时不时会读到这样一本振聋发聩的书,它说出了你一直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话。这些话可能在你心里埋藏了许久,却一直找不到任何有意义、有力量的出口。同为大学里的老师,译后记里的这句话就是我在读这本书时最真切的感受。触目惊心,欲言又止。我曾幻想改变世界,现在真的只想体面的离开。
01-11
许季山
与其说是按需而定改变了校园的教、学逻辑,不如说实际上大学的培养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了。如果大学耗费十几年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连大学都不需要,这个体系不是有大问题吗?
01-16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9年4月,《大西洋月刊》杂志刊登了一个故事。一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毕业后找不到教职,做着多份临时工作才能勉强糊口,她拿不到医保,只好用治疗哮喘的方式治疗肺疼,最终被癌症夺去生命。她的遭遇是上世纪的文科博士生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的。这些年,关于文凭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在世界各地被改变。过剩的文科博士,何去何从?赫布·柴尔德里斯,一个在高校和公司都有工作经验的环境行为学(这也是一个不容易找工作的专业)博士,把有关学历的变化和现状写了下来。要是你向往正式的教职,你恐怕得需要卡着点出生,求学之路毫无意外,即便满足了凡此种种条件,被淘汰出局的风险仍然时刻躲在某个难以注意到的角落。马克斯·韦伯一百余年前的“以学术为志业”演讲,已经遇上史无前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
11-26
林中响箭
学历,看似是一张有用的文凭,但在不恰当的时间,其实远没有把握时机更重要。
11-13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