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Orpheus
    作者从棒棒联想到早年的黄包车,我们能否将网约车司机与棒棒类比呢05-04
  • 闲人
    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自小就生活在类似棒棒一样的群体里,但工作以后距离这一切就越来越远了,是被动远离也是主动不愿,出大力的工作自古到今都不是什么好工作,但是这又是最被需要的工作,搬家经历的种种不愉快至今历历在目,诚信为本到哪都能走的远,靠短视和小心思走到底还是要回去伺候那二亩地。06-28
  • 康康
    城市化让农民进城打工,而打工中出苦力的人群,就是“棒棒”,首先为了弄到现钱,其次为了能够在城里落地,但是从书后的人物介绍中可以看到,基本没有跳出现有阶层的,从农民成为城市贫民。12-02
  • 我就算了吧
    田野调查够辛苦,人类学讲究对一个群体的白描,要求有趣和有其他学科分析似乎要求有些偏差。作为课程论文的参考资料,再次敬佩。11-23
  • 周颂来
    为了读完这本书 牺牲了torts reading 然后莫名被cue 非常悲伤。莫名联想起小镇街头的三轮车夫,感觉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并非农民工进城,而是至今仍被称为“江西人”的“新温州人”02-23
  • chen
    没觉着难读,只感觉分析还不够深,每一章节都差一点的感觉。。03-03
  • Sunnnnnnnnnn
    很好的切入点很扎实的研究10-01
  • 听雨芭蕉
    代入感强。写家乡,家人,家事10-16
  • 子不语
    发掘出不少新亮点,对不少刻板印象给出新更正07-21
  • Suzume
    普普通通的民族志,副标题完全没有感觉出来05-11
  • SILENCE_
    这学术腔调也是贯彻的可以,有些表格真是。。。惊呆。06-05
  • 刀叢中的小詩
    棒棒,重庆精神之一种,远非吾乡所说的那些黑棒老二和红棒老二,及天棒和棒客之流。旧时叫力夫,也就是下力的,所有的家当不过一根棒棒,几条毛绳。常混迹于码头、车站等处。今读《重庆棒棒》,作者田野调查时间之长,作为一个知识女性能和棒棒打成一片,乃至本书的结构,这些都是值得深许的。书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棒棒们自道,在都市和乡村之间的那种彷徨,他们融不进眼前的这座城市,回家灶台上却长满野草。这种亲切,也只有身在几千公里之外北方一座满是狗屎的城市方才能体会之深。至于书里的若干分析,浅,隔,还有些自说自话。至于书中把朝天门擅自改为两江门,把磁器口改为白崖口,怎么说都是不能原谅的。12-12
  • 孙道德
    资料比较强大,关注的点也很有意思,城市化、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转型到一半的尴尬境地,以及棒棒对城市适应性的问题,都非常值得深入挖掘。11-22
  • 纪恩同学
    有些材料还可以,但总体上感觉不有趣。。12-20
  • 江海一蓑翁
    尽管作者在结语中声称西方的都市乡村二元对立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但全书的考察视角还是基于重庆“棒棒”在都市感知与乡土性之间的踌躇与变异。田野调查的资料相当扎实,可惜如果按照构成社会学想象力(米尔斯语)的社会结构、历史、个人生活历程三要素来衡量,本书在社会结构和历史分析方面还相对欠缺。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