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鳄鱼
    “真正的美会像一场地震那样把我们夺走。”06-04
  • 芙徂
    好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就像是追着一只狡黠而神秘的狐狸一直奔跑,而停下的那刻怅然若失,也忘了自己是在寻觅,还是在逃亡。03-31
  • 绫野蓝
    文学性很强,在对别的作家、文本虚构的追寻里,穿插真实的个人体验,民族记忆。从开头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强,嵌套使用非常熟练,并且不突兀,作者看皮利尼亚克,犹如带我们看《狐狸》的另一种方式。狐狸是“狡诈和背叛的图腾,是作家的图腾,所以《狐狸》也是贯穿始终的文字游戏,分辨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部分,什么是虚幻。然而作者表明这一切是否可靠都不重要,毕竟我们只是脚注,是闹剧。写作手法厉害的同时,作者文笔也很好,很多情绪的捕捉和表达,给人强烈的共鸣。最喜欢博扬、遗孀和皮利尼亚克的故事!04-26
  • 可可村草
    妙啊,绝妙啊!这算是短篇小说集还是长篇小说呢?她用第n章标识,那么故事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几个故事风格各异,讲述说故事的不同方面,但它的人物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博扬、他的女儿朵拉、列文、他的遗孀、菲利斯……狐狸的意象反复出现,充斥着整本书,狐狸是狡诈和背叛的图腾,狐狸是作家的图腾,狐狸大多时候指代的可能是作家。而《狐狸》作为书名,结合内容,有点像是乌格雷西奇用这部作品来展现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故事当中的文学和地理如何平衡、作家的遗孀如何“再创造”、人是如何成为脚注的……让我特别意外的是,她把真实和虚构的界限设置得如此模糊,以至于我常常分辨不出真假,如同走进迷雾重重的迷宫,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呀!(赞美)很喜欢《脚注小姐》越想越觉得她写了一个爹味很浓并且长不大的纳博科夫哈哈哈哈哈哈04-28
  • 光恰似水
    因为作者内容量丰富又擅长糅杂玩梗,细碎且有野心,什么都想讲,看到结尾时已完全想不起开头写的什么,又为什么叫《狐狸》,返回去重读,感觉她也并不是想写狐狸本狸。因为她有着复杂的民族种族国籍和成长经历,所以书里必然有对战争的感知,对身份的思考,对世界的困惑。虚虚实实。围绕在整本书的氛围和讲故事的语气都是老式的,在提及现代电子设备时甚至有点分不清今夕何夕。04-26
  • TriAngel
    8.5/10 fiction与essay交织,文学叙述与文学批评相融。非常神奇的阅读体验,我敢说自己60%可能都没读懂,但40%理解的部分却极喜欢,“世界是一片雷区,也是唯一的家。”04-01
  • 少女漫步世界
    时间明明是带着一份沉重碾过我们的灵魂,文字作为记录也确凿无疑留下了时间的证据。然而生活似乎只是孤独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只是被故事忽略的注脚。从未参与故事,也从未想要讲述作为注脚自己的故事。无论是挣扎和混乱、还是粘滞和重复,任何关于世界的体验都是轻飘飘的,浑浊的,无序的。杜姨的文字打破了这种麻木轻浮的现状,整个阅读过程从一开始便搅乱你安分守己的习惯,让你难受痛苦,让你着迷,让你挣脱无知的深沼,也让关于现实的一切告别虚无。作家无疑是用文字嘲笑愚蠢人类的狐狸。06-12
  • blueshadow
    很好看,虽然作者自鸣得意,就像昆德拉那种得意,一会儿瞎编,一会儿很起劲儿地议论。结构上也是个自鸣得意的五重奏。但它就是很好看。狐狸也会从缝隙里钻进来,狐狸很美丽。骗子就是有魅力。巧言令色,就是我们的生活。06-26
  • R.
    爱她尖刻的嘲讽和温柔的呜咽,也爱她越界的野心和目光深处的虚无。06-03
  • #21
    观点犀利,结构奇特,风格偶显刻薄,但读下来还是感觉太散,故事的趣味性和议论的尖锐性在相互冲淡。07-17
  • frozenmoon
    比《疼痛部》更易读,虽然它充满思辨、自嘲、讽刺、议论、独白、呓语和批判,但它如此轻快,每一笔与每一笔之间的连接似乎从不需要考量与掂量,整本书都像喷薄而出,又竟然同时具备激情与冷静、热烈与省察。在这里,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自由流动,狐狸的意象遍布各处,像游荡的魂魄。07-27
  • 飞猫
    读懂这本书,有门槛。它不是轻盈的故事,是讽刺,反思,拷问。喜欢杜布拉夫卡。04-04
  • 桃桃鹿鸣
    管他谷崎、格林、列文、本雅明还是纳博科夫,所有男作家通通坠入女巫折射着宇宙光泽的坩埚,倒转搅拌、离散重组,请君痛饮这比《疼痛部》更沉浸、更迷幻的阅读快感。而狐狸一词,代表着狡狎、游离、灵动、惑人的所在,是华彩的毛皮、也是善歌的塞壬,更是苦寒的魂灵,手握这么多幻象,隐入文字间的迷藏,狐狸你今天愉快吗?愿所有读者都是文学这条鲸鱼身畔的吸盘鱼,浮泊于深深的蓝光,啜吸着快乐的养分。04-19
  • 粟冰箱
    很喜欢作者的腔调,轻盈地游走于历史、现实、回忆与小说的夹缝,汲取它们皱褶里的荧光,来照亮人的境遇和灵魂的黑暗。元小说、文本的嵌套其实并不新鲜了。最近在读《小说的艺术》,发现这本也有昆德拉提到的“复调”“小说特有的随笔艺术”。比起冷静疏离的“伪虚构”,我还是更喜欢《恶魔的花园》这样的“临场”故事,有种迷人的激情。另外,我觉得译者可以直接把“原注”这种说明拿掉,因为对于熟悉这类手法的读者来说,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在抹去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了,是她叙事的一部分,“原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暴露”。译者完全可以参与进这个游戏,我想作者也是乐意的,并且更符合她的意图(她那么推崇脚注,推崇纳博科夫)。毕竟,贯穿整本书的意象就是“狐狸”——作家和说谎者的图腾。译者也可以成为“狐狸”,隐身于脚注,狡黠地眨眨眼。07-17
  • 欢乐分裂
    4.5;某种近乎完美的虚构/非虚构写作范式,在主旨「狐狸」的指引下,自如穿行于文本再创、个人记忆、历史涂层、家国创伤的几重褶皱之间(开篇首个套层故事堪称美妙),笔力强健,想象的类比和生发兼具深度和广度,融散文、杂谈、评论、虚构于一体,而作者隐匿于其后的身影恰如狐狸之狡黠动脱,漫谈的边界一再被拓宽,触及的议题一再增生,而收回的半径又如此巧妙被敛拢,实在是写作功力所致。狐狸是作家的图腾,是背叛的图腾,也是每个人的图腾,「狐狸」是文字迷宫里的隐现的符号,在这个“遗忘的火山灰不断落在我们身上“的时代,在伪造、虚拟、复现记忆的机制里,我们要在无尽层累的文本中锚定自身的脚注落点;鲜血会被遗忘,人名会被抹去,手稿会被焚毁,组成今日之我们是“无数个修订本”,我们要背负着“看不见的副本”互相侵蚀。03-07
  • 新京报书评周刊
    《狐狸》是乌格雷西奇创作于2017年的作品,这部作品用乌格雷西奇的母语塞尔维亚及克罗地亚语写成,也是作家本人的第13部作品。在这个故事中,“狐狸”成为了一种象征,作者以此来探讨在文学叙事中,故事是如何成为故事的诞生机制。文学创作离不开虚构,而虚构某种意义上必然具有欺骗性,作家便以此来探讨文学中屡见不鲜的欺骗性的本质和它的边界。书中穿插着现象与现实,时常让读者忘记二者的界限。她通过讲述俄国真实作家所经历的历史,由此引发读者反思历史的真相,通过讲述纳博科夫的旅程,来试图揭示故事写作背后的神秘。最后,乌格雷西奇让我们相信,“狐狸”既是一种作家的图腾,也是属于作家们的诅咒,小说中所探讨的“狐狸”形象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变化,也同时让我们反思如今失去了诅咒的“狐狸们”是否还拥有原初的含义。06-30
  • Lottie
    “我们都是行走的文本,我们穿行在世界上,身上粘着看不见的副本,那是我们自身的无数个修订版,但我们对它们的存在、数量和内容一无所知。我们用肉体承载着其他人的经历,而对这些人,我们同样一无所知。我们彼此粘连,像写着层层隐藏文字的透明纸页,我们所有人都生长进彼此,每个人都被秘密的漫游者独自栖居着,而我们,也栖居在别人家里。”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