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郑佳圆圆
    大国格局的博弈与决策,看过很爽。07-10
  • 土豆杨
    大国博弈最后还是实力说话,所谓原则和价值观都不过是遮羞布。波茨坦之后,德意志核心普鲁士彻底被肢解,苏联仗着巨大牺牲完全控制了东欧;美国则靠原子弹迅速搞定了东亚和东南亚,英国为了赢得租借法案同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丧失金融特权沦为二流国家,法国人根本上不了牌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乃至东欧解体可能都源自中国这个巨大的变量。06-05
  • smiler
    二战接近尾声,但日本仍负隅顽抗,欧洲则满目疮痍,遍地废墟,同盟国该何去何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这些构成波茨坦会议的主要议题。本书对会议全程做一个全景式/全程式的概览。作者通过详细的史料梳理,试图向读者阐明:与其它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会各方都将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视为失败案例而引以为戒;二是与会方虽然是盟国,但具有完全相左的意识形态。会议的很多讨价还价过程以及最终结果都与这两个特点密切相关。考虑到上述这两个特点,最后会议达成了共识,促成了二战的最终结束,成功的使战败国恢复秩序并走上复苏之路,以及使联合国最终成立并发挥作用。从这几个方面看,作者认为波茨坦会议无疑是成功的。11-20
  • wanghoho
    威尔逊想让日本遏制苏联布尔什维克,同意把山东交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次年我党诞生。04-04
  • 大脸
    全书以波茨坦会议里巨头间博弈为叙述中心,发散到英美苏政治经济军事影响、三巨头本人行事风格、国内党派争斗,作者跳出堆砌引述注释的写法(一个参考资料都没有?惊呆!),加入戏谑和评论,保障文本流畅和趣味。二战结束新秩序待建(本质是新旧统治换手),如何不重现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愁云惨淡,英国如何借美国维继在欧洲大陆衰退的统治力、美国如何依靠曼哈顿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与苏联的角逐中胜出,苏联如何复仇和收编东欧,柏林废墟外波茨坦的会议要解决上述问题。书中看到斯大林的极度谨慎和出色的情报治国,视复仇与建立东欧新秩序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忘对中国的干预;得益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撑,临危接替的杜鲁门有不疾不徐施展美国谈判统治力的底气;丘吉尔的絮叨沮丧无力和落选,反映出经济政治影响力式微的帝国,在战争余烬中交出了领导权08-09
  • roger_yang
    二战尾声的三大会议之波茨坦会议的全景纪录,前前后后各方角力,杜鲁门登台,艾德礼中场转正,对德国的处理,战后赔偿,重建,利益划分,充满戏剧性,而又一直在于1919年巴黎和会相比较和分析。世界军事政治力量格局变化,地缘政治博弈,冷战50年的序幕,在当时还未能预料到后面的岁月是那么的漫长和困顿。10-06
  • 有弹性的菲哥
    历史书上的会议都是大国的利益瓜分,波茨坦会议解决的是德国的分区,波兰问题和苏联对日宣战问题07-21
  • 冯不畏
    关于波茨坦会议前后西方大国谈判的思维方式乃至手段07-04
  • 一卷残书惹夜归
    本书原名是POTSDAM: The End of World War Ⅱ and the Remaking of Europe,直译为《波茨坦:二战的终结和欧洲的再造》,因此中文译名扩大了原著的主题内涵——缺少对雅尔塔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决议)、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分析,就不可能深入理解二战后的世界秩序新格局——这自然不是作者的失误,因为作者的主题即是波茨坦会议。同时,中文译本删除所有注释,这是不恰当、不严谨的,不符合学术著作的基本规范。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中文译本译笔流畅,读来一气呵成,对于波茨坦会议的复杂背景娓娓道来,并与一战后的雅尔塔会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认识大国在欧洲的地缘博弈极具价值。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