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的确是介绍性比较多,中日思想文化政策所带来的文学问题在这里是被当作“延伸”而不是“问题”展开的08-16
  • 陈天昌
    本文介绍的内容过多。12-02
  • 啕啕小丸子
    很早的书了,感觉语言太生涩了,毕竟是外国人。不过史料很充分。04-02
  • 一吨豆奶
    时代太早,还是很有开创意义的01-10
  • 禾漠
    80年代的著作,勾勒了沦陷区文学的基本风貌,可作为工具书按图索骥03-10
  • 齐物秋水
    有拓荒之功(七〇年代写的),在此之前,诸如文载道、纪果庵、杨绛、吴兴华恐怕还未获得入史并专节评述的待遇。因成书早材料掌握未必充足,如关于周作人的史实不太准确,《古今》时期不提黄裳等。不抱意识形态偏见,评述较为客观,不捧不骂。有一点很有意味,日本人不懂得“组织化文化”,倒是让沦陷区文学得到较自由发展,其成就不小心在与国统区和延安相比之下,拔了头筹,当然,这是沦陷区中国作家的才华不受约束所致。如张爱玲,这几年不赶快写作发表,过几年就窒息扼杀了。11-12
  • lostangela
    很right么?也许是我不够left12-08
  • 一颗咖啡豆
    在有限的研究资料里已经做得很好了,思维清晰,逻辑缜密,不足的地方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不足是一样的,个人色彩太强烈了点,有点先入为主的感觉。对作家的褒贬似乎也受夏志清的影响非常明显。06-17
  • 仲秋月含颦
    下午在重图边打瞌睡边看的……看来春天真的不是读书天……此书分析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讽刺小说挺有意思。对张爱玲的体悟更是颇有特点。03-23
  • 小羽贯众
    写作模式停留在对作品做简要分析的阶段。不能令人满意08-27
  • 栖双
    翻译太差。确实新批评的影响很重(也没有办法进大陆找史料)。因为是早期研究,所以很多问题只是涉及未有深入。用“浪漫主义”与“放浪漫主义”作为核心感觉不是最有说服力。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日本方面的材料。2、历史剧作为文体的转变、延伸。3、小品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41年以后的文学界形态还需要进一步了解。08-09
  • 海阔天空祝沽笙
    写作年代早,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评判。作者能够早早地将目光聚集到沦陷区的文学发展状况,并对沦陷区的作家们及作品们做细致的评述,无疑得益于他作为场域局外人的身份,能自然越出国共意识形态的限制,论说起来更自由和从容。三种分类确实很值得商榷,但也不宜轻易否定之,还是要从学理角度,结合各家理论做冷静的辨析。我个人对这部文学史的评价还是比较高,但对张泉老师翻译的一些内容仍觉着有需要改进的地方。08-16
  • 琉璃君
    当年也算有草创之功吧,可惜中国大陆因为政治原因(大概也有资料原因,这部分资料可能大多保存在港台日美)研究至今不充分,反而日本的研究很多,也颇有新意。另,新星出版社,求你们不要再糟蹋学术专著了!╭(╯^╰)╮05-06
  • 荔榛
    此书写成于1970年代,初版于1980年,当年“被冷落”的缪斯在今天已然有了不同的际遇,由这本书所开启或催化的后来研究也已经更为精细深致,但它仍然是一本好看的书。对沦陷区多方政治力量冲突下文学生态的描述与分析,对张爱玲等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解读,尤其从“浪漫主义/反浪漫主义”这一视角对沦陷区作家以及五四作家的重新考察,都很有启发性。书中有些对作品的介绍存在偏误,我熟悉的部分可以看出来,其他部分不好说,若要征引,还需多多考证。|| 第二章题目是”五四浪漫主义的没落”,实际谈的是在整体“没落”的背景下还有哪些“遗迹”,初读时匆忙扫过去竟然理解反了。整本书介绍性的文字偏多,最精彩的部分还是深入的个案分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