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重瓣酱
    《死于威尼斯》我相信译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部作品的光芒,行文间的滞涩之处,使我几欲弃卷。幸而在晦涩的理论与说教间,故事层层推进。 苦行僧般笔耕不辍的作家,在理智的裂纹第一次爬上眉梢后,挣扎着向感性屈服。地位、家族、健康,一寸寸蛇蜕而下,每一样都比前一样放弃得更轻易。残存的身躯里,唯有欲念之火,以仅存的生命力为柴薪,熊熊燃烧。 此文写同性之爱,全书无一字露骨,但人性幽微、绮丝秘恋,全在字里行间。 《特里斯坦》,我无法get到文中这自诩的作家卑弱的爱情 ,但这篇大约是那个著名爱情悲剧的一种投射,我想起古老的Tristan and Isolde的故事,想起那首Some wounds never heal。08-25
  • Canran
    更想提《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激烈的爱情在困难面前才会被衬托出激烈。不存在寡淡的生活中相敬如宾的两个人忽然迸发出的激烈爱欲的故事。08-22
  • 梦野久作
    迷迷糊糊消沉在蓝色中,所有的压力紧紧包裹着赤色的肉体,脑袋坚硬努力聚合一个重力极强物,一旦想起它的具状,坚硬也就不存在,蓝色会变成大海,赤色的肉体也就成了一张见惯了的纸片印象而已了。12-22
  • Aulis
    重读。死于威尼斯,美,美在铅灰色的海、白蒙蒙的雾霭、淡红色霞光和玫瑰色云彩等等醇酒般泡沫翻涌芳香四溢的景物描写,唯美精致让我想起王尔德。美在一种隐隐约约的灼热的气息,阿申巴赫永不餍足的对美的渴慕,庞大的压倒理性的激情以及托马斯·曼的艺术观。他没有这类小说常犯的一个毛病——俗滥而感伤的煽情和无病呻吟的基调——从而避免了沦为三流言情小说的风险,站在一个特别的角度去描绘这一切,语言克制而有力。钱鸿嘉的翻译也好,胜过第一次读的野鸡版本百倍,当时我打了三星,现在感觉只配一星。特里斯坦,无他,喜欢女主弹钢琴的部分。03-06
  • 爱丽斯提亚
    叹为观止的故事,死在威尼斯和特里斯坦收录在同本真难以言说的绝妙。对美的狂热追逐让自尊而有修养的阿申巴赫露出丑态,美折射出他的痴狂和不堪,臆断对方无意的神情是对爱慕者的赏赐,妄想其索然无味的严肃是与他心灵相通的印证,甚至不止一次地笃信极致的美注定早夭。而在史平奈尔眼中,脆弱的美是如此珍贵,他不敢拥有,不敢触碰,甚至不舍得直视。对美的爱慕之于阿申巴赫,“始终是欲念,是他的乐趣,也是他的羞耻”;而在史平奈尔的信中,那是一种甚至超脱于爱情之外的、以灵魂去灌溉的倾慕。托马斯曼的手法和行文极具灵性,改编作除塔齐奥的容貌外,几乎将原文的意蕴消磨殆尽。04-19
  • 梁一梦
    翻译不对路,严重不推荐。05-07
  • Psychocandy
    8万多的字,184页,读了我两个星期,好辛苦……后一篇翻译还行,一下就看完。《死于威尼斯》我没什么话好说的,怎么看怎么读都拗口。如果托马斯本身用词造句的文风确实如此,我这个读者真不是他的fans。略了下前言,说这是他最杰出的一部小说了,囧rz……不就几个场景写得花俏些么?想像的空间逻辑描写,也不见得很顺畅啊。01-24
  • Silva
    真正的,干净的纯文学。如果卡尔维诺的小说是拥有一万根骨头的鱼,那么托马斯曼的小说是没有一根骨头的鱼。02-02
  • 夏井 優。
    我也在威尼斯爱上一个少年 钟楼前拍照的小哥啊 为什么我没有留你的脸书!!!!09-20
  • 凉水
    死并非悲剧,托马斯曼用标题便揭晓了这一结局,而悲剧在于毫无预兆的爱。深陷爱欲时的沉醉、迷狂、颤栗与恐惧,竟与死亡惊人的吻合。托马斯曼用死亡作为黑暗布景,发生在威尼斯的一场没有开始便注定死亡的爱情便成了一曲独角戏,从低吟浅唱到曲终人散。同时又是关于大师的悲剧,艺术与生活的矛盾,与小说中美与丑、冲动与克制的矛盾相对应。想及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描绘了一幅悲观暗淡的宇宙图景:世上万事万物,包括人的认识,都受意志的主宰,而意志永远寻求满足却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人生就是痛苦。阿申巴赫显然是英雄主义这,他对这种英雄主义的执着崇拜与他对艺术之美的极致追求密不可分,而他对如同希腊神话里走出来的塔奇奥的爱恋也如自恋的那喀索斯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一般,唯能对着自己所爱喃喃自语而所回应。01-13
  • 東寫西讀
    小32开精装的译文经典每一本的装帧都是那么地考究,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收有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这句脍炙人口的话在别处听了许多,原来出处竟在这里。多读经典的好处就在于此。07-17
  • 少年A
    也许每个老男人心中不止有一个洛丽塔,还有一个塔齐奥……(美国三角出版社所列百部同志小说第一名)02-01
  • Adiósardour
    既充盈着对感官形体的诗情般赞美,又时时穿插着对它们的潜在威胁的沮丧和不安。明暗相交,名符其实的水晶多棱体结构和映象,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影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致当它成形之时,托马斯自己也会被弄得目眩神迷。听从富于象征性的暗示,打破日常起居和从事写作的有规律生活,来到远方陌生的环境中,自由释放出平素理性禁锢下的冲动,一边独自品味内心的潮涌,一边又不知不觉地为其裹挟而去。这死亡之旅必定相当孤独,生命的历程同时也是死亡的进程这样一个辩证道理。阿申巴赫未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因沉溺在对美的偶像的迷醉中,并不回避死亡的到来,在流逝夜色中恍惚见到故乡那只古老的计时沙漏,不多的赭色沙子,正在快速下泄,形成小而急的漩涡。他身不由己,心甘情愿看到自己生命的终结。01-25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同性气息就像在幽深小径上行走时隐时现的背影,未露真容但予人无限遐想。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的思考被探索到了极致,只是那样的惊世夺目却是要用性命来换取的。对托马斯·曼的其他作品不怎么感冒,这篇《威尼斯》却真的是如同魔方,让我连着反复读了两遍。02-08
  • 陆支羽
    1.这个城市有一半是神话,一半却是陷阱。2.几乎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一种任性而邪恶的倾向,那就是承认“美”所引起的非正义性,并对这种贵族式的偏袒心理加以同情和崇拜。3.有时,人们相识只是凭一对眼睛:他们每天、甚至每小时相遇,仔细地瞧过对方的脸,但由于某种习俗或某种古怪的想法,表面上不得不装作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那样,头也不点,话也不说。4.迷宫般的街巷、水道、小桥和空地彼此都很相似,他不知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也辨不出东南西北的方位。5.他在那边徘徊;那儿,有一大片水跟陆地远远隔开,孤高的情绪使他离群独立。他象一个与尘世隔绝的游魂,一缕缕的头发迎风飘舞,前面展现一片茫茫的大海和烟雾迷蒙的空间。01-16
  • 何叶
    在整个爱恋、追逐直至死亡的过程中,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09-02
  • 琴 酒
    威尼斯之死这个故事,真是半分都说不上来哪里好。语言的精致,内心的叙述,美,情欲,控制和反噬,陈丹燕反复提到的瘟疫的热风,他对艺术、理性、美和爱的隐射,气氛,节奏,皆非常出众但都没有到极致,相反有时会显得无用。可是这部作品,在一个说不清楚的地方,深深地深深地打动了我。阿巴申赫自认为不同凡响的才能,无数片段灵感的聚集,以及牺牲一切的写作,自制力——他对自我的种种认同,在托马斯曼这样不动神色的嘲讽中暗自崩溃,最后被威尼斯的热风侵蚀,被辗转而难以表达的东西占据。倒不是知识和美,而是控制和快感。这个故事真的读不太懂,然而太美妙。特里斯坦读的感觉太像魔山了,四个字——不想多读。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