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无妄
    如书名,所选论文可以分从祀与乡约两大主题,相对于乡约问题,从祀部分的论文更有暗中的互相联系。作者首先总论了从祀背后所牵涉的政治与学术联系(《儒者从祀孔庙的学术与政治问题》清华大学演讲),指出在从祀或罢祀议题发生时,真正其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皇权也非儒臣,而是问题讨论背后大多数人所折衷接受的文化力量。此后的六篇论文,分别围绕熊禾、吴澄、王阳明的从祀(以及罢祀)问题展开,探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个人的志节、出处、学行、著作以及不同世风之偏好等因素在确立从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个人感觉,为孔庙从祀背后的文化现象提供了较为合适的研究切入口与价值导向,读后获益颇丰。10-06
  • 圣手书生
    很欣赏作者这种明明具有文言文写作的能力,却在大部分论文表述中不故弄玄虚,不堆砌华丽词藻以自炫,尽量直白而浅显地论述态度。本书所收论文大部分都是早年的旧文,我最喜欢第一篇和第五篇。学术与政治永远是研究各个时段者绕不过的经典话题,孔庙从祀即是一例。08-29
  • 摸鱼居士
    取材甚精,说理甚明,更能立足事件捕捉要义,一举而扩充之,孔庙从祀与乡约诸方面之内涵,遂得磨光拭净。唯选文所至,论有交叠,语多重复,要是一病。03-02
  • 骨小头
    考据癖会珍藏,外行人在嚼蜡。06-21
  • 劳尔冈萨雷斯
    可与黄进兴的孔庙从祀研究参照而读,各有所长。06-25
  • 哈哈哈哈哈
    只看了从祀部分,深入浅出,其实前面的序言更为精华。后面的论文收录难免有些问题已提出,但讨论并不特别深入的感觉。这是过于要求前人。但本书是真正把从祀的问题做活了,政治史化了,作者功力相当深广。聪明人看问题和写东西的方法值得学习。道统一事值得长久思考。02-23
  • 栖去
    ①儒者身份的升降,从祀标准与时风,反映皇权与道统。四配十哲+2,祔祭经师廿二儒两庑陪祀七二弟子。孟荀杨雄韩愈王安石《新党当政,因道学的兴起罢出,周程张朱五子从祀,颜曾思孟四配配享,继增张栻吕祖谦司马光邵雍许衡伊洛后劲。唐经学宋元并行明道学。洪武十四以木主代塑像,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万历十二启圣祠先父食,从祀儒者因时势而进退,皇帝并未策动从祀亦常搁置,从祀的政治性远超皇权所及。②③④熊禾吴澄王阳明的从祀。⑤以礼仪达国家教化为政目的,兼具现实理想崇礼并非废法,元明差异元代推广庙学以尊师来尊君明代孔高于其他神行释奠礼。⑥⑦非强迫性,杨开道梁漱溟和田清讲地方自治,酒井忠夫萧公权乡民教化和控制,错误理解!⑩越北村社券例,法治顺化朝廷,为治安定身份分职役讲礼俗,里长选举征税登老年资仪节,钱取代物。10-23
  • 【可能注销中】
    谁能进庙吃冷猪肉,取决于官方对真儒盖章的标准线。元明祭孔祀礼之别可见洪武气象,可惜土木之变后华夷渐兴大防。吴澄从祀的请与罢,亦见乎当政。荆公新学与阳明事功徒生曲折,却终未能如程朱得道统。后章乡约无论性质官民,均难跳出人亡政息的收场,难言地方自治。而今概论的最大硬伤在文献不足征,个案有待积累。04-01
  • 粉红色的后果
    其中关于吴澄和阳明从祀的个案非常精彩,考虑到这些研究是在80-90年代完成的,更显出朱鸿林当年的眼光与功力。这在明史研究中可能并不多见。从祀与罢祀,是一种观察时代思潮的温度计。吴澄被认可,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巨量的著述,而最终在嘉靖朝被罢祀,则是明代中晚期日益紧张的族群矛盾所致,至于乾隆为什么恢复吴澄的地位,那又是夷夏观的再反转。阳明更如此,他的身后毁誉是时代枢纽。朱鸿林指出儒者是否有功于经(是否有经学著述),是16世纪以前从祀的标准。因此《王文成公全书》才被匆忙造出。朱和华南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他又不从事社会经济史研究,更易给人以传统明史研究的印象。他似乎是惠来人?陈春声关心的是16世纪粤东士人与本地,朱则看到他们在全国思想界的表现。可惜乡约研究没有与区域社会史结合,不如前半精彩。02-11
  • 时间煮雨
    朱鸿林,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本书由十三篇文章组成。前八篇研究明朝孔庙从祀的情况,对元儒熊禾、吴澄及明儒王阳明等人在明代从祀孔庙的历程、反映的学术与政治问题及文化价值取向做了讨论。后五篇则集中探讨明代南北各地的乡约内容与实施情况,凸出的是明代官员与乡绅对地方治理的构想与实践。朱先生将明代孔庙从祀问题置于学术与政治的大背景中,深入探讨各方势力对有关儒者从祀孔庙的争论,及其反映的问题所在。有关儒者从祀孔庙是否成功,取决于朝廷各方势力的博弈结果。同时反映了某一时期,官方主体对正统思想具体内涵的认知与要求。而乡约作为宗族与乡绅维护地方安定与经世化俗的产物,与官方推行的里甲与保甲等制度构成对立统一关系。朱先生注重思想文化、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从大量个案研究中得出一般性认识,其研究方法值得学习。02-06
  • Astoria Zhou
    《明史》读书会后读的第一本,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是好论文07-12
  • 志于匏
    同樣處理孔廟問題,黃進興著重於歷史架構的搭建(政統與治統之間,學派的宗教化),朱鴻林更像是利用孔廟從祀問題為自己的思想史研究增加一個維度使之更為立體。朱先生對明代思想史的熟稔程度不必多言,此著選文的議題選擇也極為高明,都是以從祀看學派與學風之爭,以點帶面,把從祀寫成非常清晰的學術史切片。寫王文成公全書那篇和後來楊正顯做王陽明年譜思路上異曲同工,都是從爭取「從祀」而產生的衍生文本來看從祀之爭的運作模式(順便還小小打了一下哲學派思想史的臉)。鄉約的部分反而有些弱(因為這類文本本身從文獻出發就偏單薄,還是要看實踐情況),但是能看出想從《大學》在明代地位的提升聯繫到地方實踐與禮儀道德一體化的嘗試,不過社會層面的分析偏弱一些,有點不接地氣05-31
  • 这么近,那么远
    按需。“书论文十三篇,分为两组。前八篇研讨的孔庙从祀问题,其实质是明代衡量学术的原则和标准,由此可见朝廷、以及当时的一般意见对于道学和个别人物(如王阳明)的看法。后五篇论乡约,有两篇通论和三个具体个案。在明代地方社会的治理中,宗族和乡绅起过重要的作用,士人在乡里主导的风俗教化与官方主导的相对严酷的里甲、保甲制度,彼此能够替换、互补,这是乡约制度在当时渐趋流行的原因。”11-16
  • 殊同
    《〈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与王阳明从祀争议的意义》一篇堪称经典,从版本勘误出发,进而描摹当时的学术风气与政治形势,连接起二者的互动。内容绵密细致,叙述又从容不迫。可作范文学习。11-15
  • 愚公
    朱鸿林明代思想史研究的特色,是用清代文献学来研究明代的思想事件和文本。在这本书中,朱鸿林主要处理了从祀孔庙,以王阳明从祀孔庙为中心,讨论了吴澄从祀和罢黜的过程,从中看出思想发展的过程。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乡规民约的研究,显示出朱鸿林受到华南学派的影响,关注民间社会,特别是将相约与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本书写作非常严谨细致。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