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一个柑子
    谈谈感受:随着烟雾问题主导人群的变化和社会背景的变化,烟雾减排会被赋予不同的定义。在20世纪初由妇女联盟等非专业人士主导时,它与健康、清洁、道德联系在一起;过渡到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主导时,又倾向于从经济效率角度去探讨;在一战期间,烟雾减排意味着节约燃料、爱国义务。上述定义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对减排的目标达成直接的影响。控烟行为本身定义的变化,最大的作用在于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改变社会的理念,而促成市政对控烟义务的承担则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空气污染史实际就是一部燃料变迁史。只有更清洁的燃料和燃料技术才能真正改变空气污染的状态。然而石油的广泛利用加剧了空气污染的复杂程度。这部分所述简略,今天空气污染依然严重,回顾控烟运动仍有意义。10-18
  • 拔剑四顾
    一般般吧,对历史的梳理还是挺好的,但是分析论证太单薄了吧,只能让人在知识上对美国空气污染规制的发展过程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过程有所了解,但是作者并没有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对于美国法的来说,空气污染者和政府以及群众如何利用美国联邦制下的联邦与州分权进行斗争是非常有趣的。01-11
  • Anastasia
    考虑到本书的成书时间可能算是相关领域比较“经典”的作品。提出了很多经常被后来的城市空气污染与反烟运动研究者所讨论的问题(反烟运动与道德,反烟运动中的女性话语,1890s后专业主义的倾向等等),也搜集了很丰富的史料,但基本上都没怎么深入,也鲜见语言学分析。但不论是对二战前的民间环保社会运动的关注,还是将目光投向城市空间内(而非自然和荒野)的环境史视角,在当时来说都是颇为重要的。10-22
  • 在餐饮界叫田鸡
    整体来说是我这两年觉得还算不错的史学类书籍,比什么《雾都伦敦》强太多了,逻辑和事件都梳理得比较清晰。不过,整部书感觉视角还是太单一,尤其最关键的防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几乎没着什么笔墨,导致这本书只是史学人在自说自话,没法得到其他领域研究者的认同。另外,感觉译者到最后有点疲惫了,出了好几处不该出现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个别句子翻译得太English)。不太喜欢书的排版,脚注放到了书的结尾,我读到最后才知道文字中的编号不是参考文献,而是注释。不值得再翻回去重读一遍了,只好放弃那些注释。01-14
  • Herring
    3.5/考证丰富的社科文本/但是角度过于单一,既然已经点明了环境保护的需求和使用低成本煤的需求的矛盾,从经济角度解读或许更有趣(对不起 这是一本社科书)/有趣的是 除了真的有环保意识 对于“烟囱”象征的改变也很重要,当烟囱代表“工业兴盛”的象征意义被未来式洁白干净的新概念取代,大众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你看说到底,哪里有什么社会环保意识,不都是操纵大众认知的结果。/总体而言完整但无趣 看人类重蹈覆辙还是很有趣的10-28
  • 捅主任
    作者系克罗农的博士,遗憾的是,本书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以生态史观为范式而写成的作品,其主要笔墨被放置在描绘环境保护运动的过程之上,因此克罗农的生态观点并没有被很好的体现出来。但若抛开这一点的话,本书确实是部相当优秀的作品,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中烟囱在公众话语的象征意义、环保人士如何利用市级政府推动环境保护、运动中不同群体领导权的交代等问题,总体而言,如果不是为了生态史观的话,本书值得一看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