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榕楠雅记~
    从导言看作者似乎是为了遏制80年代之后日益膨胀的知识分子话语,而采取从知识分子/国家的二元对立到知识分子内部场域中的斗争来揭示另一种现实,但感觉读上去并没有很有说服力,包括一再强调延安文人内部斗争,鸳鸯蝴蝶派的遭遇等等,但长期看,大家都“死了”。01-10
  • 苟活。
    优秀的导言就是成功的一半。11-10
  • 浴缸
    除了预料中的制度和制度的演变,制度下的具体情况和文人、政客的遭遇写得更精彩。不用“无名”“共名”之类的宏大概念,罗列出的个案更能看出其时文艺界的明争暗斗。02-08
  • 竹仔
    作者在史料上相当用力,并提出“文学势力”这一颇富眼力和胆识的视角。非常值得一读。08-12
  • 龟龟
    挺不错的。导言尤其有启发意义,不仅和洪子诚有对话,而且指出应当破除新启蒙式思维,不应当将前三十年文学制度视为某种单方面支配、压制的实体性体制,而是经由多方力量进行对话、协商和博弈形成的“成规”。将文学制度建立的过程充分历史化,重视作为制度实践主体的“人”的作用,揭示了高度“一体化”的组织-出版-批评-接受制度内部复杂的动态关系。而且材料考证很扎实,提供了很多精彩的细节。虽然有些论述并未能完全落实导言的理念,有些分类可能还不够细致,但总体上沿着洪子诚的思路拓展了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11-04
  • 一切归零
    史料做得足,梳理十七年间“人民文学”、新文学、鸳蝴文学与作者、出版者、读者、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常有细微而别具新意的观察。(而且还是中大的老师)。但关于期间中国媒介的理解,几乎悉数出自《权力的媒介》,让人拙计,此外与当时新闻政策相关的论述,多有商榷之处。11-12
  • 大狗人
    史料丰富扎实,论证也还清晰(虽然简单)。没意思的是,老是引一些拾人牙慧又并不妥帖的理论,俨然要搭上新左派才够新潮时髦。引言做出一副要把“新启蒙”认识装置批倒搞臭的架势,实际上后文的材料恰好还是证明了人家大体正确。谈不上敞现了多少新空间,但补充了一些有趣细节。11-07
  • 未今
    张均是勤奋认真型学者,他的很多文章大多用力、学院学术训练痕迹很明显,写作很注重结构逻辑和学术语言的把控,描述现象客观,分析原因条理清晰,但就是少了点舒放自如的自在感和灵动活泼的个性和才华(对比谢有顺就很明显了)。“少点‘大文学史观’为宜”是张均这本著作的立场选择,他的确做到了,他十分善于从历史、定论的缝隙、错动入手,关注具体现象,而非抽象、宏观的话语。在我看来,张均的研究带有深切的当代文学肌理,他撬动了“一体化”的当代文学平面,在一段短暂的历史上勾勒出细微而有意思的波动过程,而正是丰富翔实的史料支撑了波幅。当然,我对这股波幅力量的有限性、能否改写或撼动过往的文学史定论是存疑的。於可训是懂张均的,张均的研究是人化了的文学制度研究,以人为主体,关注当代文学建构的人为目的。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