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虚白
    20231208:★★★★聚焦校园自杀现象,来自12个受害者家庭的控诉。每每发生校园自杀事件似乎都是同样的流程,学校先是捂嘴然后撇清关系,来自校园暴力加害者也是草草敷衍,心无愧疚只觉委屈。还有来自社会的冷眼旁观,甚至对受害家属指指点点,“孩子承受能力太低、一点小事就受不住,肯定是自己太软弱才被欺负”更可恶的是有些强势的家长因为自己孩子是加害的一方而洋洋得意“从来都是我孩子欺负别人”诸如此类的言论在社会中此起彼伏。做为受害者家属是无力的,而对于自杀者而言,也是被孤立的存在。来自同学的恶意与施暴,老师的和稀泥,学校的不做为,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来自家庭的不理解和不重视,令人唏嘘。在造成无可挽回的结局后每个人都在撇清关系才是事件最令人痛心的部分。“弱者天生有罪”像是这社会强加给每个人的枷锁12-31
  • 炎さま
    只是记录,答案是找不到的,思考也是周而复始的,这本书多少令人失望,甚至是不如日剧里一两句金句来的戳人。但切实的欺凌和日本社会成人里的冷落少数派,集体主义,一致,很投射,因此学校的问题和态度也就彰显无疑。这个世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弱者,只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人,包容,允许不一样的存在,这绝非口头说说而已。而未成年人,无法包容,对异类排斥,不是他们的错,而他们没有得到引导心智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导致,而要求荷尔蒙最不稳定阶段的人类做出高尚而不虚伪的举止,这是全人类,或者是人类这个品种本身的瑕疵和欠缺所在吧。12-29
  • RO
    一家之言 只对校园欺凌事件当中学生家长方采访就写出这本书。而学校、教委会,其他学生家长,乃至欺凌方都没有相应采访。听之信之,那成书意义又何在呢?12-17
  • limbo
    纪实系列的出版质量真是参差不齐,本书选取的十二位遗属发言其实同质化非常严重,作为个体的悲伤当然有表达的权利,做成专题报道也是很好的文章,若是作为书籍出版存在不足。作者没有分类整理出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也未补充入其他方面的调查采访资料,看最后的发言能感受到作者的焦心,但是这本书价值有限。12-17
  • 小小
    3.5 从小我听到“人性本善”都觉得是可笑的这本书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儿,可是最可怕的是,即使是那么久之前的事儿,即使是不同国度不同制度下发生的事儿,却能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或是报道中看到同样的欺凌事件在发生。因此家庭的教育,学校的负责,对欺凌事件的正确认识与对待,都依然是需要去持续思考探讨的问题01-10
  • 翡翠樱
    访谈录合集,5章后弃书01-09
  • 一小片蓝
    也就东亚人能被欺凌到自杀的。11-22
  • 丷迦梨丷
    国情不同,不理解但尊重。站在大爱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位家长都教导孩子不要欺凌别的同学,也不要孤立别的同学是消除欺凌最有效的手段,但关键的是每位家长在教导在教导孩子不要欺凌别的同学的时候也会再多教导一句,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狠狠的打回去,出了什么事情有爸爸妈妈在,但是出门在外你要学会明哲保身,尽量不要多管闲事。所以我们家长本身就是矛盾的综合体,我们秉承着“各扫门前雪”的作风去教导孩子大爱又怎么会教导出真正有大爱的孩子呢?更何况不是每位家长都是真正在做家长的,还有很多孩子生下来就不管了的家长,孩子的初始教育来自于家庭,家长迫于生计疏于管教的时候,放任孩子过早接触网络野蛮生长本身就是一场灾难,我们不能完全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只能多观察多关注了。 12-28
  • YOYOK
    这个系列日本的社会现象读完了19本,就是一个苦与惨,很多也是东亚三国共同有的问题10-24
  • subaru
    老师和学校无疑是为了明哲保身而急于和欺凌划清界限——因为不允许有欺凌,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了,那必须做的就是隐匿和否定它。但我不理解的是那些跟随学校一起欺凌遗属的家长和周围的人,这还能算是人的行为吗?因为遗属和家长格格不入,所以只要把他们排除在外就可以恢复往日的虚假平静了,逻辑自洽。如果说过劳死看起来更多的是悲伤和同情,那这本看完就只有愤怒。02-23
  • 卓清joki
    我仍然想要凝视深渊,凝视伤痛,欲望真相。02-27
  • Showoff丶DZ
    12个真实发生的案例,警示人们要重视校园霸凌现象。这些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孩子,却有着相同的悲惨经历,他们都是集体霸凌的牺牲者,每天被囚禁在名为学校的牢狱中受尽折磨,欺凌者从来不会有欺凌的理由,然而可恨的是,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等行政机构从上到下所有人对此现象采取放任默许的态度,欺凌者会因此更加嚣张,当事情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时,他们非但不会采取任何有效措施,还试图掩盖事件真相,玩文字游戏、捏造证词、诱导学生串供……真可谓是用尽了手段,这又不禁让人感到可笑。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学校是成人社会的缩影,只要弱肉强食的法则一直存在,欺凌现象就永远不会消失,学校和家长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制定相应的对策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然而遗憾的是,三十年后的今天,欺凌现象仍旧持续存在12-24
  • 我是夏夏
    看了一章,没有看下去。有点偏口述性报道,没有具体建议或措施,更多的是“告知”,然后由读者自己去思考。毕竟欺凌是件很复杂的事情。01-18
  • 今日公园不开放
    最让我难过的是,每个死去的孩子都是很好的孩子,在遗书里都要说谢谢和抱歉,“你们以后不要霸凌别人了”。父母崩溃怀疑自己是否不应该把孩子教育成正直的孩子。学校和老师拼命隐瞒,甚至把受害者有害论搬出来,将受害者的诉讼与体谅转换成逼迫的加害者。“若欺凌者有五人,他们都认为自己只需承担五分之一的责任,而被欺凌者却要承受五倍的痛苦”,死去的孩子们共度一种结局,而霸凌他们的人丑态万千。与其指望用一本书来提出预防和解决霸凌的方案,自己不如想想我们应该能力所能及做些什么。11-26
  • 尼加拉瓜兔子
    即使作者再三强调,错的是欺凌者以及纵容欺凌的学校教员,而不应该把错误归责到受欺凌的孩子头上以及受欺凌的孩子父母的教育问题上,整本书中的评论还是不停地出现:“为什么孩子出了问题不愿意跟家长说?”“为什么孩子出事的那天早上出门时家长没有感觉到孩子的异常?”。所以啊,对霸凌事件零容忍和坚决地说不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03-19
  • 那口虫
    有人在,欺凌事件就会有。02-19
  • 如果导致自杀的原因环环相扣而自杀却成了其中被隐匿的一环,那么在阴暗之处,永远都会有新恶发生。03-07
  • 方枪枪
    更偏向对欺凌自杀的孩子家长的采访,案例虽然不少但整体有些单一与重复。校园霸凌的发生绝对非单个个体原因,还与家长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以及学校是否会洞察霸凌的恶果,但多数学校管理者还停留在霸凌无非是调皮学生的恶作剧或者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的心态,进而导致最终悲剧惨案的发生。看完这本书,我的感受其实最大的就是如果我的孩子在校园里受到欺负,那施暴者以及学校老师那边都别给我好过,可别说什么那还是个孩子,父母老师不好好教育,我替他们教育!3.5分11-12
  • 乔峰
    青少年的恶超出正常人想象。每一个案例都能代入我自身的遭遇。这个系统保护的是谁呢?当然不是被害者。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