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ceres
    当代中国当然也是中国09-25
  • 田园
    在北角森记买的一本小书,看完挺有启发。中国很难被定义,各个地方文化差异性很大,作为汉族也很容易把自己的传统加之于人。不仅要从他国人的眼光看中国,也要从其他民族的眼光看汉族。02-17
  • 霄河
    葛兆光老师的论述强调一个作为文化的实体中国,这种实体以“中原”的汉字文化、儒家礼教秩序、无边界的“天下”观为核心。他提出宋辽分治的现实形成了汉人的国族价值,批评班尼迪克老师的理论。但他会遇到一些明显的难题:既然种族大融合曾是史实,他也承认女真统治北方后汉人对儒家文化的归属感变得模糊,那么他认定的汉人儒家文化到底能否被作为实体中国中不变的内核去理解;政治力量的确强势地维持儒家文化的主流影响,但这种影响的覆盖范围到底多广(除去贵族、士人),且考虑到东亚的历史地理实况(中心与周边交通不便),能否将这种事实理解为对汉人文化的本质性认同;他着重讲述日韩东南亚这些横向“周边”,但针对“国内”其他民族的纵向“周边”的论述很缺乏。他对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也有一些表面的理解,显然没有深入分析班尼迪克老师的表述。07-28
  • 猫伯爵
    关于文化、地域(疆域)、政治思想,历史脉络等等方面,关于中国相当全面的解读。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中国为何会出现很多看似逻辑合理,却充满矛盾的意识形态与假说。这是自古以来【天下大一统】的思想在历史中,自上而下都深入DNA的想象 VS 不断变化的中华历史、不同时期不同表现的【自我为中心】的现实(思想调整)的矛盾。在2013年葛兆光教授就深感,在如今早已与上古时期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如果错用这种【治天下】的思想去硬套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会有诸多不良的后果。今天貌似历史正一步步地朝着这样的方向走去。希望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们都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在各种层面上的发展、变化与原由。若想真正振兴中华文化,一定要更透彻的了解【何为中国】以及【何为中华的文化】。10-01
  • 杜修琪
    跳了。比如天下观,为什么张骞、佛教是机遇,利玛窦就是冲击?区别在哪,影响范围,都没界定,推演和资料都不足以论断。类似例子不少。但视野很开阔,日文英文中文学术资料丰沛。09-05
  • Whither Bear
    解決了我午夜夢迴之際的幾點疑惑....08-05
  • Kris
    原是演讲稿,很好看,但不是很深入。07-28
  • 猪在飞
    葛老师一贯的风格,其实“何为中国”这个主题,可以衍生为一门学科,涵盖的知识太多太杂了。本来是一个看似非常清楚的问题,其实真正探究起来,确着实经不起推敲。或许是因为现在学科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包括所有社会科学、乃至文学、历史这样的学科,其实都是建立在西方自己的历史和发展进展中,当我们现在要用他们那一套现成的东西作为解释框架的来反观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文化的时候,发现其实有很多别扭的地方。07-07
  • 空空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常识“,解释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于形形色色的亢奋派和神棍而言,是一计解毒剂。04-23
  • 很具啟發性,推薦!這書把今日中國面對的問題上溯至秦漢,很有意思,但避重就輕地略去了49以來驚天動地的變化,終令論述出現難以接駁的斷層,可惜。04-12
  • sogdiana
    受到不少启发,也产生很多疑惑01-19
  • Amorphisqing
    中国曾经被胡风深深影响过,并非儒家汉文化一统历史;既然传统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用现代价值重新组装传统文化?为何强调国学独尊儒术?纵观历史,原来爱国激情曾多次压倒“启蒙”,强敌环伺之时是如此难以“为学术而学术”!(扣一星因为不是严肃学术专著,是讲座、演讲讲稿整理而成偏通俗的读物)05-28
  • 缪缪未央
    完全可以当做人类学读物来读,对中国文化、国家、民族问题等的研究都有不同的程度的启发07-13
  • 金剛怒目
    此书和《想象异域》可以看做对《宅兹中国》的通俗版宏观概括和具体阐发,本书多大论断,《想象》多具体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章对现实的讨论,可以看到大师是很关怀乌七八糟的当代党国思想界的……04-15
  • 慢乌鸦先生
    演讲稿的汇集,可读性较强,但有炒冷饭之嫌,不如此前的《宅兹中国》精详,也不如此后的《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简洁。借助二手研究和汉语的精英文献,以思想史的路数来讨论相关问题的优与劣都很明显。03-27
  • 木下天一郎
    承接了《宅兹中国》的话题,继续探讨着《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的内容,因为大多文章是讲稿整理而成,所以比较浅显易懂,但缺点就是有些地方缺乏材料支撑。葛兆光老师透过中国历史纵论“中国”问题确实令人佩服,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透过地方研究去探讨“何为中国”的方法。李欧梵老师曾跟我讲过这样一句话,“与其说中国是一个中心明确而边缘模糊的国家,不妨说他是一个边缘模糊而中心明确的国家”。这两个词位置互换,其研究的侧重点亦显得不同,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我也认同李欧梵老师的观点,寻找中国,不仅应当从整体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知识人的认同找起,更应该从边缘地方的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认同、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之中寻找认同之源。(当然朝鲜与中国的文化关系亦可由此法而入)12-14
  • sanbilly
    可能要比《宅兹中国》更加清楚表达出他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葛老的思考和思想挣扎。在很多层面上,我也有过类似的担忧。可是,汉族中国的中心区域很早就很清晰,这又如何?虽然承认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复数性,却仍然以汉族中国为中国的唯一承载体,这样的取向仍然不足以理解、解释和解决当前中国的民族边疆问题。我们的比较眼光不能只局限于东北亚,或者是简单化的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体系,而应当是俄罗斯、奥斯曼、莫卧儿这些跟复数“中国”更加接近的帝国。说句狂妄的话,葛老已经是他这一代最有国际眼光的学者了,尚且如此。这样的研究,我想,可能得要下一代具有国际眼光和相关学科训练的学人来进行了。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