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无泪之雨
    十七世纪,米德尔顿在伦敦筹建新河公司,修建公共供水系统,在竞争中击败其它供水方式(从江河湖泊、水井、公共蓄水库打水或雇佣打水工送水),稳步提高利润。在接下来的两个多世纪里,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伴推进,以蒸汽机械水泵和铸铁管为代表的水利领域新技术兴起,以及预防城市传染病的需要,供水系统以伦敦为中心向北欧北美扩散,进而是南欧等欠发达地区。私营公司是大多数城市供水网络的初创者,却因为追逐盈利肆意定价,无视客户对改善供水质量、覆盖所有家庭的需求。当集中供水从替代方案变成基础需求,私营企业招致普遍批评,多次霍乱/黄热病事件促成供水在大多数国家国有化。此外,普遍存在的贪腐行为助长美国民众对私营企业的不信任感。相反,法国发展出独特的公共服务授权模式,在妥协中找到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平衡点,使私企延续至今。07-11
  • sara0707
    对于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若能探索更多或许会更精彩12-02
  • 豆友198516117
    以供水网的发展历程讲述公共管理这一领域间市企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没思考过水龙头里拧出的水背后复杂的模式和历史。12-19
  • 范导体
    译后记把出了初稿的学生指名道姓骂了个全顺便感谢领导是真的厉害。11-04
  • 舍利子
    引言﹑第一章﹑倫敦部分已閱。07-07
  • 椿二
    选题很有意思,重点细读了巴黎部分,感觉作者对法国的特殊性并没有解释得十分到位,论战和斗智斗勇还是很好看的05-10
  • 胡闹天后
    两年多以前我听过一期讲城市下水道建设和设计相关的播客,感觉很有意思。所以一看到本书是介绍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历史的就迫不及待想看!这本书其实应该是作者的博士论文,通过伦敦,纽约和巴黎三个城市自17世纪开始建造供水网络以及经营供水网络的案例来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归属和方式问题。中间还提及了公共卫生等卫生管理问题,市场竞争,寡头和垄断等经济学问题。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感觉到了作者驾驭起来很吃力,当初选择的时候应该更谨慎地选择主干话题来论述。最后英美和法国走上不同的道路模式,我觉得和英美和大陆整个政治和法律体系的差别是有关联的。这本书也就值得快速翻过,翻译真是到了令人头秃的程度。03-17
  • 田间行走
    作者观点认为,供水网络的建造和管理方式(国营和私营)主要取决于城市的历史、特色以及不同背景下的具体决策过程。城市的制度安排、政治联盟,地方首长的集权程度、社会舆论以及城市化进程型塑了不同的供水模;通用自来水与法国各市镇的授权谈判的故事还是非常生动的;标题党+翻译不行,再扣一颗星。03-01
  • JIWE
    读完了全书,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故事和细节。虽然解释不足,但是故事充实,人物丰富,足够让各方面读者去思考不同的问题。小小的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思考让人获得了一些额外的快乐。03-02
  • 不埋怨不放弃
    叙事逻辑太繁琐 为什么不能按时间线把三个城市讲了 每次刚看到十八世纪又得返回去看纽约的十六世纪04-14
  • 煎饼狗子
    翻译校对成果算是对得起这点‘’碎片化时间’’了…John Stuart Mill明明有现成的俗成称呼为什么要用穆勒…那我用米勒行吗?弥勒呢?04-10
  • 小轨
    以英法美三国第一大城市为例子,讲述了供水作为公共服务的变迁史,主轴还是围绕着公共服务的国有和私营之争。题材还是挺有意思的,可惜对于法国巴黎区别于其他两国私营企业如何确立主导地位的问题上,本书的解释并不深入11-24
  • 天天
    三个城市的对比有意思,但是为了回归到“君主”和“承包商”之间互动的主题似乎忽略了关于城市本身规划和供水系统布局本身的内容,水的象征意义和霍乱、卫生的联系有趣,但不是全书重点所在05-19
  • 德意志的仰慕者
    第四章说巴黎的时候似乎出现了把法郎译成英镑的情况,最明显就是206页最下面一行到207页第一行“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总共花费了25亿法郎,相当于1851年巴黎市年度预算的44倍,其中14亿英镑用于城市改建计划”但是我没记错的话那个时期的英镑法郎兑换比是1:25左右01-30
  • 阅湖
    此书处理的是法律经济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城市公共服务的私营/公立之争。但遗憾之处有二,一来不知是因为法式学术语言的特点,还是中译欠佳,感觉文笔不够流畅;二来作者似乎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英、美、法三国在城市供水问题上的“小分流”问题(为何英、美均由私营走向公立,而法国的私营模式却维系至今),也即为何只有法国发展出了强大的公-私间的行政协议传统?而这一点恰恰是对于中国当下行政法发展(如PPP)影响甚巨的。01-08
  • 陈毓秀
    编辑与校对存在明显问题,以至于某些地方语句不仅不通顺,而且影响理解。路易·波拿巴先生真是一位狂热的意大利裔精神英格兰人。12-12
  • Gol
    作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铁粉一枚,只能说这本书实在差强人意,上次读完觉得一言难尽还是《东印度公司》这本。选题让人wow了一下,如作者所言是多学科的交叉:历史学视角构建关键叙事,经济学视角分析合同制、分析公立与私营的营利和博弈,社会学视角分析公共政策的实施及动机。就个人而言很难想象“市政社会主义”,似乎从汉代盐铁酒专卖开始,大一统国家对某些领域的控制就是理所应当的存在。资本本身是无限趋利的,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的不同之处也论证了合同框架的重要性。君主似乎只是国家政权的代指,足够标题党。似乎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更深入一点,尤其对比国内学者用经济学模型论证李约瑟之迷。该作为博士论文而言本身阅读体验比较差,翻译更是一言难尽,头一次看到译后记把出了初稿的学生指名道姓骂了个全顺便感谢领导我也是开了眼了。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