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第欧根尼的狗
    “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凭空消失。”人类学的视角叙述历史,能说出很多结构性问题。看老大哥的历史可谓熟悉、陌生又恐惧,从光祖到勋宗,苏联每个发挥下克上传统的独裁者,执政能力有高下,但都是及格线以上的政治动物。厨子也许能治国,被理想洗脑的哀宗真不能。这场二十世纪步入工业文明伊始的国家实践意味着什么,可以回味很久很久。01-01
  • 素心
    局外人的行文笔触平淡如水,较国内学者语调中常带的爱憎与忧虑,就显得太寡味了。篇幅短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重点在于能不能把历史整理出几条逻辑清晰的线索(我并不是说这些线索就是必然性的实现),然而作者满足于泛泛而论,在事件的堆砌中把苏联解体描述为一个晴天霹雳,看不到作者有什么独特的思考。但一个细节是特别值得玩味的,在不可阻挡地推进了大清洗之后,斯大林转瞬间遭受了战争前期的灾难性溃败。于是,他独自退缩到郊外别墅中,放弃“领导”,断绝联络。当政治局代表团找到他时,“斯大林以为他们是来逮捕他的。”另外,辛比尔斯克电报局公众号有简中译文,但机翻痕迹明显,可做参考。12-27
  • 李小建
    苏联“生于不义,死于耻辱”,中间是漫长的黑夜。一个邪恶帝国的崩溃,原因就在根子上它是一个背离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趋势的政权。02-21
  • Careuself
    一些关键的地方有点寡淡了,如果多插入几个苏联笑话也不是不行。02-27
  • 邹黑金
    2023年12月19日,突然有个思考,列宁遗体被保留是不是和俄罗斯东正教有关?毕竟他遗体的保留是民众的意愿……书里写的2023年12月20日,列宁死的时候,也在意自己的妻子了……他权力旁落时,也开始思考党内民主了……2023年12月20日15:57,框架可以,但史实有点问题……2023年12月21日20:01,除了理想主义者和吃相难看的人渣,剩下的大多数都是被裹挟的原罪者。12-21
  • Creative
    精彩呈现了那一段历史。读史经年后,渐渐发现好的历史书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若历史的书写只是叙述+评论,则会味如嚼蜡。03-25
  • 巫医哈特
    短小精悍,适合入门;作者是修正派苏联史学者,她在指出苏联黑暗面的同时,又对苏联的光彩处注入了适当的肯定、对苏联治下的民众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客观感很强。如果习惯了意识形态化的苏联史教育,那么用这本书排毒是很不错的选择。03-24
  • 肯尼李
    个人觉得是苏联历史“壹周刊”的风格。可能是西方对历史批判的角度和国内不同,总觉得西方历史叙事很着重于还原事件的过程,而比较少去分析背后的根本原因(当然一味用辩证法去批判历史也不见得一定对…)。苏联的历史也是个摸着石头过河,过程的确不是直线,而是忽左忽右的。当然,苏联也成为一众小弟们的意识形态发展“元叙事”(不管小弟们愿不愿意承认),“新经济政策”,“文化领域的革命”,言论和文化领域的解禁又紧缩,现在看到的都是在苏联发生过的,所以多读史的确能让人对很多事看得透彻。总而言之,苏联的结局是一个警示,社会发展不宜极端,也不宜鼓吹遽变(无论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的),这是苏联历史一个非常大的启示。02-22
  • 水月孤桥
    叙事的形式对于描述苏联的演变往往显得很浅显,缺乏理论的逻辑推导分析总是显得表面。02-19
  • 拔刀诀
    1980年,美国主流的研究苏联学者认为,美国应该接受苏联将会长存的事实,罗伯特•伯恩斯说:“我们一致同意,不存在任何苏联会成为一个政治民主政体的可能或它会在可见的未来崩溃的可能。”华府的国会图书馆在冷战压力和流亡人士要求下,曾几十年未设置苏联图书这一分类,这一年终于填上。可不到十年它就没有苏联图书可以编目了。2017年一次民调显示,得到俄罗斯民众尊崇度最高的领导人依次是普京、斯大林、列宁。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被将近一半的人痛恨和鄙视。03-14
  • 持相同政见者
    极其粗线条的苏共历史,内容乏善可陈,只能说是苏共总书记起居注的缩写版03-08
  • 殷顽民
    来自X上友邻的推荐,篇幅精悍,适合普通读者。本书以较具同情的笔调,力图修正长期以来对苏联政权僵化停滞的简化概括,从文化视角出发,以政治和社会发展为中心,要言不烦地速写了红色帝国七十载的生命历程。01-31
  • 光明哥
    书的内容还挺丰富,就是这个翻译太僵硬了,就像刚过六级的本科生翻译的。01-31
  • 老行
    苏联,难以割裂的历史!01-21
  • Marlais
    短小精悍的苏联史,原文和翻译非常流畅,读完对苏联的大脉络可以有个基本把握。从政治经济制度外交到民众生活境况各方面都有涵盖到,但文字一点不干巴,不时插入一些幽默段子(怎么能少了喜闻乐见的苏联polit笑话呢)和作者的精妙评论。苏式社会主义竞争不过资本主义在80年代已是显现的事实,然而这对苏联崩塌的贡献可能非常微小,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已是低限度标准的福利国家,看不出任何奔溃的迹象。“一切都是永恒的,直到它凭空消失。”如果不是60年代人戈尔巴乔夫主动发起的政治解冻和民主实验意外释放了民族分离主义,各地第一书记摇身一变成为总统然后就赖着不走,帝国不会如此戏剧性地被内部拆解。然而苏联的鬼魂不准备消失得像苏联本身一样快,斯大林被重新祭出打造民族神话,苏联的帝国魂魄和余波在30年后在乌克兰继续制造流血。02-05
  • 北鱼
    这本书最主要的价值或许还不是作为“简史”之体裁的某种大于年谱而小于通史的记忆功能,而是它行文主笔中的排调戏谑乃至讽刺之意足以令它成为某种苏联史的“校雠学对象”:这就是说,按照刘向的说法,校雠乃“一人持本,一人读书,如冤家相对”,那么本书也可作为日后阅读苏联史时的“持本冤家”,时时作比,成为一条基准线。譬如它突然称赞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福利社会苏联,你就知道日后略过此节的著作多半隐有用心。又或者是它暗示大清洗对苏联“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意外的加速作用,等等。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