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賣松人
    很多北大人應該從來沒有看清甚至沒有想到過這些問題。北大的過去未必如今天人們“記憶”的一樣好,但陳翰笙依然道,“我希望北大辦得跟從前一樣好。”10-31
  • momo
    魏定熙对北大的历史定位准确,并成功地将其作为北京城市史的一部分来书写。此外,他在“五四运动在北京”这个主题中颇有创获。11-01
  • 如是如是
    资料宏富,述评有则。03-05
  • 我这回真的不是
    #11 对北大的思想文化和诸运动的保守性有见解。但是流于史料的简单堆砌。太学的延续和新式学堂注定使北大充满内在张力。04-02
  • 大甜甜~~
    这本书其实代表了北大校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面向,那就是和五四革命史相照应的,一所大学因为需要维持日常运转,而不得不趋于安定、保守、老成的一面。甚至在蔡元培身上,当他抱怨“小人知进而不知退”的时候,他其实也是希望大家见好就收,不要在政治议题上花费太多精力。但其实,年轻的学生往往是不愿意听这种“老人言”的。北大的优势,在于它特殊的政治地位,尽管它自己又有一个反权威的校风传统,两种势力的纠葛,才是一种真的北大史。06-12
  • シャボン
    有意思。北大的另一面,并非只是课本那样09-11
  • 德意奥人
    我们尝试过。我们没走好。我们的国家很药丸。我们的知识很糟心。10-01
  • Aliensong
    立足于史实论述的梳理,有不少论断有意思,但限于史料的残缺,过于简单了。06-23
  • Spursturbo
    很重要的著作,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部分改写了五四运动史。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几乎没有任何独占的史料,却依靠着独特而明确的问题意识成为一本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的著作,这种典型的美国汉学式的学问确实是很charming04-17
  • 一叶扁舟
    北大历史从晚期帝制中国延续到现代中国,交织了传统与变革的因素,这些充分表现在了北大的知识分子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03-22
  • DRYJIAYOU
    所谓“北大精神”,其来源更多的是北大作为一个连接着帝国余晖与民国的载体的“太学”传统,其发展、思想、主张其实不脱离整个社会政治舆论场。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政策使得当时的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借助北大的平台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政治逐渐压倒学术。北大所处的位置使得其在政治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其学生也绝不是完全的激进派,也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北大精神”也许是经过多少年重构与重新阐释而形成的,所谓的运动也更多依赖制造革命的技巧与民族主义或者类似的激情05-02
  • 毛毛
    美国人写中国史还是有点浮于表面,但是译者文笔很好06-28
  • 江海一蓑翁
    关于北京大学早期历史研究的专著。作者无意于写成一本专注教育层面的校史,而是把北大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北大、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给出北大在中国超越教育界之外特殊地位的历史渊源。一部北大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变迁史。12-23
  • 海阔天空祝沽笙
    近期我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难得捡起了写批注的习惯,证明鄙人确是精读了。因为我对魏定熙的北京大学研究内容很感兴趣,本学期内争取写一篇书评,详细地谈谈我对此书的看法,并及读过之后对该领域相关学术研究所得出的一些思路/判断。03-09
  • 韧勉
    本书为专精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北大,探讨了北大为什么出现了五四运动的原因,即五四运动前北大的教师教工都有政府背景。不过其实到最后的总结也没明确指出权力源自地位的深层原因,莫非北大背景大,所以五四运动就从背景最大的地方出现了吗?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