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反馈
书名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格式
PDF
评分
8.3
ISBN书号
9787507413694
出版年
2002-1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页数
195
定价
13.8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艺术
豆瓣评论
Nin
结论:Verlust der Auro
12-27
野次馬
最近不止一次被出版社搞得大为败兴了,看完这本错到离谱的书,完全失语。有几个点:膜拜价值——展示价值的转变,复制品以及光韵消失以后与原作的优劣评定,消遣性接受时对全神贯注的要求与凝神时的自由联想 这里有种讽刺性的对比。明天有时间把《原样复制》看完,好相与生发。顺便如果两个星期以前就读到它就好了。下星期开始看《启迪》。
01-23
匡轶歌
若是比较着这个不知所云的老译本,那么新版【灵光消逝的年代】几乎可以算做好译笔,瘸子里拔将军
10-19
Cabiria_E
可惜他只活在了电影兴起的伊始。
05-21
的地得执政官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光韵因距离的拉近和独一无二性的抹除而消失,膜拜价值在通过人像摄影进行徒劳挣扎后宣告让位于展示价值。对此最为显著的是电影,机械替代了观众的位置审视演员的表演,商品化的明星无力弥补光韵的缺失。而观众更容易地进入电影作品中,读者与作者、观众与演员成为功能性的区分。进而,电影通过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展示现实的非机械方面。它的建设性功能则在于,将艺术价值与和科学价值合为一体,深化了我们的统觉,拓宽了我们的生活空间,这曾是达达主义用它的粗野风格所追求的。它们共同击中了观众的触觉,电影的惊颤效果从而产生,使大众对待艺术作品的态度由凝神专注为消遣性的。法西斯主义用战争将政治审美化提升到顶峰,战争的本质是技术起义,体现了人自我异化以至于否定的境况。对此,共产主义的反应是艺术的政治化。
12-07
RIC
一稿二稿这就叫差很多?......一个附录整的比原文还长............
05-21
淳子小姐
汗颜的是。才发现如今所想前人早早分析总结得异常全面。缜密感和预知性均让我景仰无比。本雅明,我喜爱这个人。我喜爱他的思想。
11-16
冰红深蓝
本雅明在这部代表作里论述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大批量的机械复制使得艺术品中的Aura(光晕/光韵/灵韵)消失,膜拜价值为展示价值所取代,沉浸凝神的专注态度为消遣性的、间离式的审视态度所取代。主要例子是电影。本雅明还分析了有声电影的多种特性,特别与戏剧作了比较。不过,现在看来,还是有一些小问题的。比如本雅明的一些论述其实并不符合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反而符合当今社会(也可以说是超前性?),另外一些论述符合当时,不适用于今日。此外,艺术的状况并非如此简单和纯粹,多种艺术形式始终是并存发展的,实际上不存在取代关系,传统艺术也并未衰亡。PS:这个译本整体上还是可以读的,虽然错别字有点多……附录特别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本雅明的主要思想脉络。
03-18
离净语
“机械复制”代表艺术品中历史语境的消逝;展示性代替礼仪性同样标志着艺术品与观众间的互动替代了其内在价值;同时技艺也被程序化的技巧与合作取代;最重要的是从对艺术品的欣赏有意识到无意识:“进入”艺术品的移情式体验为不断变换的光影刺激下的被动反应所替代。这种趋势不正符合工业时代快速的节奏与零件化的生产精神么?
09-23
凉茶
照相摄影最富启发的意义是艺术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会缺少一种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原真性)。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感性认识方式随着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而改变。最早的艺术品起源于某种礼仪(巫术到宗教)。当艺术的原真性标准失效时,艺术的整个社会功能建立在政治的埂基上。艺术史用艺术作品本身的两极来描绘(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膜拜价值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早期摄影的人像。电影的可修正性和希腊人的永恒价值论。最后,这本书的校对真的可以拖出去斩了。
12-02
鬼腳七
内容值五星,但是这个版本太烂了。总的来说有几个重要的点:光韵、展示价值和膜拜价值、触觉接受和视觉接受,战争美学。问题是这个版本的错别字简直是我见过的书当中最离谱的,翻译也不怎么好。此外,恕我愚钝,完全没看出第一稿和第二稿有什么分别列出来的必要,仅仅是为了把原来的一篇长文加厚成书?换个版本重看吧。
10-11
曳尾.avi
大概是原作写得极其清晰的缘故,哪怕翻译的没那么通顺,也读得毫无障碍。在传达文字信息方面,德国人还是比法国人善良。
04-30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