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兔子
    最喜欢写“二二八”的这篇。多数文字写在2010年之前,虽然最后表达的希冀很美好,但总觉得考虑到当下的情境,这些希冀显示出时间上的断裂感。对台湾的兴趣在缩减,可能以后读台湾的内容会越来越少叭。04-09
  • Larry_mo
    脉络还算清晰,游走于研究和叙事的边缘。但问题十分明显,和前一部一样,前后多处重复,看了会觉得疲劳。作者的观点亮出来后都觉得很新颖很不同,但无奈分析和叙述的过程太拖沓太无力。04-11
  • Rex
    2017-11-10 购买03-15
  • 云清
    有历史温度,有人文温情,然后娓娓道来那份台湾眼中自我~视角的不同带来的冲击之下,进一步意识到台湾二二八的根源在于大陆与台湾现代化性的隔阂。05-14
  • 404
    全文最重要的就是第五章~深深深感叹之同胞情和对世界的悲悯之心08-15
  • 西贝柳斯的食指
    台湾人讲到悲情故事那真是无与伦比 从亚细亚的孤儿到一百年的眼泪 夹缝中绽放 现在却越来越失于琐碎 没有了庄敬自强 处变不惊的气魄11-04
  • soloye
    专栏合集,没什么系统,也有很多重复。买了一本一百年漂泊,没有读,上次来的时候也错过面签了。09-14
  • 于北啊
    杨渡专栏文章的结集,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回顾台湾的历史。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11-18
  • ラスカルちゃん
    3/2 微信读书 台湾史很难写,因为总会有政治倾向的参杂并且陷入为了政治利用历史论证历史的问题,在《幌马车之歌》看到杨渡写的序很强势,那篇批斗红旗染绿的影评也是一鸣惊人,找来其著历史著作确实厉害。本书亮点肯定在日据时期台共运动和二二八的问题,台共本来就是很难写的东西,台史博纪念谢雪红都被1450批斗了,如何分析其运动和思想对学者要求很大,邱的书很厉害但是我看不懂。这本的二二八也很精彩,二二八的中心问题不在省籍矛盾而是统治危机,比戴国辉的书好读,可以作为初读二二八的读物,反正比对岸绿派写的历史更加严谨且全面。最后一章可以说是新台湾人的立场选择宣言,绿派强烈的划分敌我之间的界限并且进行挑拨离间煽动矛盾,政治人物脱离现实在省籍矛盾的伪问题上面纠缠,什么是本土确实是值得反思的。03-02
  • 无心恋战
    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人的命运,飞扬而起,为理想献身,为信念坚持,为狂风吹落,永生无怨悔,如尘埃,如无由自主的风中之叶。(阅读时间:2018年8月4日-5日;自评:7.8;推荐指数:★★★★)08-05
  • 荔菠荑
    散文体裁在观感上略显随意,似乎欠缺历史的厚重感,但后期越发感受到个体在历史中的承受与背负,比起宏大叙事更能使人体察个体与历史潮流之间的互动关系,之后会再看一百年漂泊的~05-29
  • 黎遠遠
    bug太多,文笔平平,角度可嘉10-31
  • 海阔天空祝沽笙
    内容和视角都很不错,作者着力于呈现的是“被压抑的台湾史”,而且多把注意力放在被宏大叙事吞没的小人物身上。文人加媒体人讲故事的画风非常显明,不如史家般谨严,个人色彩较重,偶尔会煽情。书中不少地方在内容上有重复。对于台湾的未来,作者的期冀我是很认同的,对所谓“本土”含义的连续追问也同样发人深省。09-05
  • 流羽
    能大能小,一部台湾史,是民族融合史也是民族消失史,既讲述一人一岛,也有国家和全球化的故事。描述起来,有些地方有胡兰成笔底下那种仙气,带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纯粹和胸怀,以悲悯看历史,为台湾文化寻根塑形,史观很清晰,而且有温度。12-04
  • 歌白
    关于农民运动、文化协会,甚至更早些的移民殖民,都是我从未听闻的,而诸如"二二八"的细节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被我所了解。看到一连串的"这是本土吗?"时真是忍不住的叹息心疼。"这个本土不是切割分段的,而是延续如生命,慢慢生长延伸,自己不断再创造的文化。"11-21
  • 海舟
    杨渡的笔是有温度的,他所记录的人物,构成了台湾历史的重要部分。11-18
  • 大院君李昰應
    要是这样温情脉脉地写linguistics,估计又会被骂水07-31
  • nishi_zzz
    前作太精彩,以至于对这本期望过高。台湾人写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小说好看,一到历史说理的论证文,就变得轻飘飘软绵绵充满华丽文青词汇,压根就不具有说服力。略失望。06-06
  • Ibiza
    越到后面越有料。初步理清了台湾社会变革的脉络。10-15
  • Luke LOU
    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文集”,因此难免有重复叙述、缺少语境的问题。第一章中也是多处错误,感觉作者和编辑都并不走心,不敢想象这竟然还是三联的出品。全书最好的一篇就是林江迈了,把小人物的性格、生平刻画到位,并提出超越了祖籍、族群、阶级以后更根本的“人”的价值。弱化“二二八”的政治符号意义,不再以各种标签来切割台湾社会,解决问题、而非塑造问题,这也许是当下的台湾最缺乏的。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