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身居地狱求杯水
    结束的有些仓促啊!!!02-09
  • 乙左左
    每隔一段时间读一本托宾的小说,仿佛就是在告诉我:有个大师已经把小说写到这样的程度了,它们没有多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刻意升华的部分,既不说教也不悲观。这本也是如此,生活化的细节被托宾捕捉,细致描绘,所有在其他作者那里可以表达的冲突都被他轻易消解,呈现人物的生活状态,丰富的内心,干净的基调贯穿始终,耐心、节制。这是一种完美的表达。02-24
  • Tired Zippo
    连续读托宾到这一本时还是产生疲劳感了03-29
  • 菜泡饭
    可能时机不对,一直没认真读进去。但看完后回味起来很棒,尤其是结尾,尽管语言依旧平实,但有一种情绪被压抑后忽然间彻底爆发的宣泄03-01
  • 蓝楹花旅馆
    和看他其他的书一样,虽然这本是断断续续地看,但每次看都是沉浸式阅读,他的写法有一种浸泡在干净的温水里的感觉,真正的体验只产生在浸泡的动作和剥离的动作中。整本小说都是关乎哀恸、重建和希望,到最后10%,试图重新装修房子-随之引来的疾病,疾病带来的梦魇-在梦魇中完成了与母亲的和与亡夫的两次对话,才是整本书情绪最激烈的部分,就像是诺拉完成哀悼这个动作的过渡仪式。此后,新的生命阶段就开始了,就始于扑扑作响的细细柴火,还未离家的儿子在楼上发出的轻轻的日常声响,但与开篇不同的是,不论是诺拉还是我,都对她如何面对将来的人生更有把握。小镇生活的体验实在太有益于我的共情,在公司上班的情节让我想起我妈,还有那种虽然不动声色但早已互相深深渗透和参与彼此私密生活的情境。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同于美式小说的另一种写作范本。09-28
  • 洛日
    托宾的小说总是靠日常的细节推动故事发展。开始会非常缓慢。然而等到一下子警醒过来,轻舟已过万重山。原来后面的变化在前文中早已有过细致的铺陈或者暗示。03-22
  • 鲁闽
    最后一章诺拉在梦中和丈夫一番对话并执着于让人相信是真的,终于让我恍然大悟:读前面的故事痛苦么?痛苦就对了,因为诺拉一直都活在失去丈夫的阴影里。读一个不快乐的女主人公的故事,自然是痛苦的。06-12
  • 劈头士》睁木
    已购。整个阅读过程被一种惶恐的情绪笼罩着,换一个角度看,这本小说其实是关于死后世界的,只不过不是关注死者的死后世界,而是关注死者死后的世界——生者所受影响。比如莫里斯的遗孀诺拉的世界。写得非常细致,提供了许多没能想到的细节~03-20
  • 江江
    一个44岁的女人,在丈夫去世之后,带着强烈的自尊,敏锐和隐藏起来的悲伤,怎样面对周围人的同情,幡然醒悟式地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心情。总之,人们常常低估了女人,女人的抗压能力;高估了别人家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是省心的。两个小男孩儿形象也特别出色,康诺变成了一个过分小心的孩子,观察世界就是在寻找出事的迹象。刺心。04-20
  • 把噗
    一种小说写作的范本。04-13
  • #Lieutenant#
    像《布鲁克林》一样,从头到尾把视线聚焦在一个人物身上。近300页里,我与诺拉寸步不离深度共情。丈夫的离世让她有机会(也不得不)再度紧密融入小镇社会,直接承受来自熟人社区、政治、工作、亲戚、子女和过去记忆的压力与束缚。但与此同时,我想托宾——凭他固有的善良——有意识地表达着这种束缚也有温暖和温柔一面,帮助她支撑起本来摇摇欲坠的生活。诺拉在失去中一点点得到,人生不就是这样么。04-24
  • 渡边
    在往返的火车上分两次读完,每次读托宾都是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文笔之克制,情感之细微,气氛之氤氲,很难想到还有谁能做到如此地步。奇特之处在于,书中多名配角形象鲜明,而主角诺拉始终面目模糊,如同游离在外,托宾用浓墨背景来陪衬中心的留白,使丧失更显丧失,悲痛愈显悲痛。07-24
  • 不悔
    很奇怪,对丧夫之痛写得隐忍克制。倒是关于母亲死之后的那几个段落来得更让人动容。05-03
  • 阿巴厮
    一年多前在现场听托宾讲他的创作理念,诺拉这个角色如何慢慢形成,如何讲述一个小镇的琐事,如何把握人物细微的心理。现在才来看这本书,竟然当时的讲述,大部分都记得。托宾的敏感完全倾注在角色上,诺拉的心理活动多到有点希望给点想象力,而不是都直接摆出来。但是又显得克制,并没有大悲大喜,看着坚强的诺拉在人世中继续想有尊严地活下去,温柔而平静。01-08
  • 昏金暗玉
    托宾擅写shadow下的人和生活,高明得你无法判断他是否有意为之地制造距离与神秘感。闲闲一笔带回过去的日子,婚前和女友们的恩怨,婚后夏夜的啤酒和谈笑,幽灵是存在的,但他秘而不宣。Joan Didion的丧恸他读过,但他从不横剖Nora的丧恸,他写的是流逝的时间,与周围人的亲疏远近。没有人体解的决定就不解释了,我们眼看她一点点活得更自在,也希望让两个儿子更自在,一点点重掌生活的自主权,但不是强势的。偶尔一点惊心动魄,是在雾气迷蒙的海滩上对幽灵的渴盼,在音乐课上点一句这是亡夫未曾涉足的地方,是在大女儿带男友回来时不期然的打扮,被洞穿的心事。依旧不解释。就是这不解释让人心甘情愿地跟随,心甘情愿在回忆与旧地间与命运共处,误以为我们也走出了阴霾,误以为我们也走出了伤痛。05-23
  • 别的熊
    非常好。写诺拉在丧偶后重建自己的生活。其实在痛失所爱后,旁人有时不会注意到,并非他们的生活中缺失了什么,而是这种“缺失”填满了他们的生活。所以诺拉要去做一些莫里斯没有和她一起做过的事;儿子要去读一所父亲未曾执教过的学校。忍不住和巴恩斯Levels of life做对比(都是丧偶,都找到了音乐):巴恩斯其实是直接把grief和bereavement剖析得很清楚给你看,所以很痛;托宾则是把这之后的日常写到极致,反而舒缓有光。一想到他这书写了十几年,每年写一点儿,就更羡慕托宾的写作状态。他引人入境的本事也厉害,不像有的作品读了十几页还在一堆人名里打转,托宾的书在两三页里就能把读者拉入整个情境里。整本读下来都非常舒服。01-24
  • 邓安庆
    其实不长,但看得很慢。失去爱人后,诺拉开始了“寡妇”生活,从开始的“失衡”状态到后面越来越强大的自我确认,过程细腻微妙。这个人物的敏感和棱角,托宾处理得节制到位。“恩尼斯科西”这个小镇已经成为托宾的文学地标了。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