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春和
    又是一本大家都说好、果真好的书,印象最深有两点:一是王安石熙宁科场改革其实是天圣、庆历新制的延续和发展,二是“太学体”背后,馆阁文章之士(科场考试题目)与太学经术之士(太学讲官的课试作业)两种价值观的斗争。语言明白,逻辑清晰,偶尔令人会心。怀疑我买到盗版,“殴阳修”“自居易”“日的”。11-09
  • 追寻不二
    宋学起源、流派及文化表征述之弥详,然宋学民族性、世俗性等问题论之略浅。12-13
  • 维舟
    名为“北宋文化史”,其实只重宋学;但宋学兴起之根源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振衰起弊,本书仍据断代,从北宋讲起。作者是邓广铭弟子,文献功底好,梳理细致,但本书著于1980年代,也颇可见时代烙印。像唐太宗这样待中华/夷狄如一,如今被视为“开放”,但在重夷夏之防的宋学来看恐正是唐朝崩坏的原因,然而本书又处处强调宋学是开放的。其实宋学并非“开放兼容”,而是以自己为主体性整合各家,乃是基于一元本体论——这甚至也未必是受佛教影响,盖中国文化注重的本非排斥式的纯化,而是融合为一。书中对国外理论的征引多是马恩、黑格尔;又极力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深明治经术必须通世务”。对真善美序列的讨论很有启发,但问题是,作者其实也是深受这一传统影响而无法摆脱。12-30
  • 旧容颜
    这本书是陈植锷先生的博论,内容繁多,但引人入胜!作者是邓广铭先生的门生,书中继承邓先生所论的“宋学”概念,分析了北宋时期“宋学”的发展过程,即从疑传到疑经、议古到拟圣、义理之学到性理之学,归纳“宋学”的诸多特点、精神(尤其是议论精神),以此来观照北宋一代文化的地位和特点。作者对宋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得十分清晰,议论平实,也有不少创见!也许是受邓先生文风影响,作者文笔明白畅达,毫无诘屈聱牙之辞。作者在书中对宋学与宋文、宋诗、宋词、佛老关系的细致讨论,贯通文史,功力深厚,可惜英年早逝!10-07
  • 三清喵
    全书从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等时代背景出发,对北宋由疑传到疑经、议古到拟圣、义理到性理的学术演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进而归纳出宋学的议论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实用精神、内求精神、兼容精神等主题。最后一章对宋学与诗、词、文、画以及科技关系的讨论,尤见功力。至于宋学与宗教哲学的探讨,远逊卢国龙矣。08-23
  • 东土大唐
    粗粗翻过。宋学囊括的范围极广,不仅限于理学。10-29
  • 仰蠡
    真是博大而精彩,不存在特别难以理解的内容,读完可以初步了解北宋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不少问题,也由此给出了回答,各个方面彼此交汇影响,有条理有见地,结论又很中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惜作者英年早逝。邓广铭先生的弟子真是出色,前有漆俠、王曾瑜,后有包伟民、陈植锷、邓小南,被称为“宋史第一人”的原因也正是在此吧。11-26
  • 生见爱瑠
    陈植锷先生(1947—1994)的博论 值得一版再版的佳作 作者有打通文史哲的趋势 敏锐的捕捉到宋学由义理之学向性理之学的演变 对于宋代台谏制度的诠释 虽然 被刁忠民先生批评 但无伤大雅 科举 教育等改革与宋学发展演进部分层层递进 把宋学精神归纳为 批判精神 创造精神 开拓精神 兼容精神等 但李裕民老师却与之商榷 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独立精神 自由思想” 最后谈到宋学与宋文 宋诗 宋词等宋代文化的发展 不明觉厉07-03
  • 惟文字间
    似乎觉得《朱熹的历史世界》是有的放矢。07-10
  • 霜闕〆
    读了五天,每天读一章。内容极为丰厚,时至今日,相关领域应该还没有能在述论结合方面超越此书的成果。09-05
  • 柳川
    陳先生這本書是引導我進入宋代研究領域的啟蒙讀物!其中材料之豐富,視野之廣闊,論述之犀利,讓當時剛接觸學術的我歎為觀止。數十年過去,其中大部分的論述,時至今日仍未過時。去年是陳先生70誕辰。陳先生英年早逝,殊為可惜。如果加以天年,當有更多高質量的著作澤惠士林。09-02
  • 观棋漫语
    极有价值的一本书。作者英年早逝,天不假年,学界憾事。能够再版,也是幸事。感谢南姐和书局促成此事。07-03
  • ᡩᡠᡩᡝ
    ★老师唯二推荐的宋代文学入门读物之一,波澜壮阔,确实有以一当十之感,读不快也愿意慢慢读,好书大抵如此。三十年过去了,可商榷的细节自然是有的,但考虑到它是博论,再附加一星。02-23
  • 席缪
    我很早就说过:明史欲遂平生志,宋史勤向窗前读。明史研究这么多年跛脚跛得不行的原因,不就是因为没有地基么?自己朝代的基本文化概念,生成、流派、基本群体还很模糊,大概也就清楚三三二二吧。要说能赶上宋史九十年代的模样,都算自夸了。。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