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偷乐沪猫吴蒲明
    有几个亮点:其一,每篇论文在做综述和做学术对话是表现得很流畅;其二,问题意识的提出既明确又自然;其三,追寻知识传播时系谱梳理清晰;其四,对日本思想史背景熟稔以至于从文章中看出所选史料的纵深。不过,我对他的选题没什么兴趣,只是觉得文章写得极好。08-08
  • 华灯初上
    分析问题非常细致,其问题意识和与学界的对话也值得学习10-27
  • 哔哩啦啦啦
    几篇文章看完还是有收获的05-20
  • 俯仰千年
    支持孙老师!正义必胜!02-26
  • 王安息
    此前已经读过《太阳的记忆》《黄帝自巴比伦来》,这次又选读了《想象的血》《东洋的变迁》《表述宗教》,在知识考古、文化记忆的考证里,最感到有意思的反而是《表述宗教》里彭光誉的中英文对比:P297“彭的英文本是给欧美人阅读的,将英文本和中文本进行对照,有助于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使用religion一词的。”用另一种语言翻译自己的母语,实际就是一种“把内在思想说出来”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往往还是无意识的,这简直是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世界最好的路径。03-18
  • 这么近,那么远
    按需。本书是一本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第一编涉及清朝统治之下满汉关系的变化。从社会史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并非要将中国近代打入另册,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在全球视野下把捉中国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冲击。第二编从东西关系讨论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再生产之问题。第三编选择宗教/基督教题材,讨论内在于中国近代的自他关系。第四编讨论了上述不同面相与论者持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10-05
  • 既和且徐
    1.是因为张寿安主编的《晚清民初的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而知道的这一系列的书,当时就觉得收入的几篇文章各显神通,风格迥异,让人眼界大开。2.这本书主要讨论近代知识的生产,传播,接受再到再生产的几个环节,这种概念史的理论要有非常扎实的文本考证和分析能力,孙教授的论证让我叹服,各种表格,图画穿插在逻辑严密的考察中,尤其是跨语言文本的对比让我叹服,作者究竟懂几种外语,咱也不敢猜不敢问,看了你就知道了。3.这种概念史的理路无疑是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史学尤其是福柯思想的影响,孙教授极力避免本质主义的直线论述,将目光投向民众的生活层面,将知识生产的权力话语给透视出来,这些理路都与思想史的大背景转向有关。4.有趣的个案概念考察却可以映射出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政治的变迁,概念史虽难却大有可为。07-30
  • 一只小企鹅
    在中国人民大学听过一次作者的记忆专题讲座。另:要向作者学习如何写论文的标题~06-09
  • 大甜甜~~
    每一篇论文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扎实作品,像细小的钻石。用教来翻译Religion是不合适的,这一点我过去从来没有想过;人种五分背后的观念因素,其实更告诉了我们20世纪的头10年,中国人头脑中的世界图景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个人却最喜欢橘朴和鲁迅那一篇。只有一个非常细腻的学者才能捕捉到鲁迅和橘朴之间,若即若离的那种感觉吧。彼此的知识底线非常接近了,但在一点点关键的问题上错开了,后来似乎碍于社交,又没有深入下去。作者能把这样一种关系描摹出来,我非常佩服。大概是鼠年的最后一点阅读了。02-11
  • 青铜脸的大天使
    与其说欣赏孙老师的智慧,不如说欣赏他的认真。只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做这么精到的学术。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