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TAO
    条块分割略严重,叙事不足,读起来似方志,但材料极佳,加一星。06-26
  • 春雪
    历史极其复杂,有时小问题可让整体崩溃,有时一大堆问题却并不影响整体。此书属后者,所展现的解放军抗战内战时征兵的种种复杂问题,并非什么黑历史,反而值得尊敬。正像鲁迅20年代《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写过的:“所以每一革命部队的突起,战士大抵不过是反抗现状这一种意思,大略相同,终极目的是极为歧异的。或者为社会,或者为小集团,或者为一个爱人,或者为自己,或者简直为了自杀。然而革命军仍然能够前行。因为在进军的途中,对于敌人,个人主义者所发的子弹,和集团主义者所发的子弹是一样地能够制其死命; 任何战士死伤之际,便要减少些军中的战斗力,也两者相等的。但自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07-14
  • saidelizi
    实证书籍,资料本身的意义大过结论,书中最强调的是征兵工作一直到内战胜利都存在诸多甚至严重的问题。第七章第三节非常精彩。与其说此书是爆黑材料,不如说征兵工作是实现从农民到士兵的职业转变,完成思想、生活习惯上的转换是其中的关键,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物质保障,组织、教育、培训工作的细致深入尤为重要。开篇提出两个与通常结论不同的观点非常喜欢。我很佩服齐小林在第五章最后对各种过往观点的质疑,其提出的征兵动员有效性的根本在于基层政权运作的有效性,这点颇有见地,另外建屏县的动员报告里面我们也看得到这点。但晋察冀解放区从之前的募兵制到1943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展示了征兵动员的另一个侧面,日本封锁扫荡强大压力之下强制兵役制也成为根据地兵员的选择,另外抗战时国共双方不同的作战方式也是征兵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12-17
  • #Nani?monai
    内容和结构贴合紧密。做到「把人看做人,从常识出发去理解历史」,把本来复杂的问题复杂化,实属不易。档案密度极高,分析非常质朴,讨论维度亦极普通,看惯了宏大架构的读者(自我批评)初读甚会有「怎么如此显然」的感觉,但读过几十页,那种朴质的复杂度就会逐渐呈现出来。长时段理论放在最后才出现真是太舒服了。文笔亦很「清凉」,大片极为真实的引文(用巴豆擦睾丸、查暗病、自残等等)、几近平板的复述以及经常出现的「上一段徐向前,下一段刘大嫂」自如的zoom简直让我有改编成电影的想法【别做梦了】。过程中总会想起门头沟之行。较大的遗憾:缺少比较成型的个体叙事和口述史材料,很多可以捏成型的(有几个县的叙事)被拆得太散;另外,我总觉得抗日和解放战争情况还是有点不同,作者有时也会分期谈;同意大S批评,纵向变化不足。12-21
  • 风间隼
    关于某共的各种黑材料满满当当,“小推车推出来”的战争胜利是没错,可放眼看去,强迫、欺骗、收买等各种“自愿参军”简直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抗属返贫、讨饭乃至被强奸都是家常便饭,难怪当兵的个个人心思归,各种偷奸耍滑。作者对当兵各个环节都有丰厚的材料呈现,“土改未必有利于征兵”的结论颇为新鲜。遗憾的是:1没有与其他政权以及历史上的征兵相比较,“解释中共为何胜利”这个环节恐怕是推脱不过去的,也将一直缠绕着作者;2社会史视角有材料无分析,“代耕”环节顺应了乡里人情和雇佣制的分析很好,“优抗”与历史上“恩荫”之间的关系没揭示出来,政权下沉与地方冲突的历史宏观视角欠缺;3土改破坏农村小共同体,强迫士兵认同某共的政治动员机制没说清楚。虽然如此,整本书还是令人耳目一新,是起点很高的博士论文。01-24
  • 流惜子
    真正做到了还历史与血肉。既往党史研究中,与革命话语的统治力相比,革命的普通参与者的声音被有意无意忽视了。宏大的政治叙述当然是有意为之的结果,但研究中普通人的缺位却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视野的自觉了。作者的研究就是要洗涤这种没有人的历史研究,揭示的很多颠覆性现象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把眼光投射到个人的命运之上,自然而然的结果。破除旧有的神话之后,对于为什么中共在自身同样遍布问题与困境的情况下还能胜利呢?作者的语焉不详,不仅仅是难以回答的吊诡,恐怕有更多的想法只能缄默不语了。在历史研究的中,实实在在做到“把人当人看”,说说轻而易举,实践起来又何其难。01-03
  • 优雅骑士
    在过去的表述中,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中共军队,是民族主义、阶级意识和土地改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说法只提到了农民与革命利益契合的一面,忽视了农民与革命之间利益冲突的一面,没有意识到革命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事实上,不管是从事动员工作的基层干部,被动员的普通农民,都不具备明确的阶级意识和民族主义精神,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利用乡土规则,如物质利益、人情、面子以及农民苦难背后的屈辱、愤怒和恐惧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基层干部不具备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他们只能以符合农民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的方式进行工作。而农民面对革命政策与措施大多也是采取趋利避害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共向乡村社会的渗透的努力。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小农经济未彻底改造之前乡村社会传统文化亦难以改变12-23
  • 怿昂
    “国家政权如何渗入到基层社会中”这个问题在皇权不下县的我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TG选取了“情感互惠、利益交换、信仰寄托”的方式,准确争取了文化权力网络中的地方核心行动者的支持来进场。革命和乡土规则之间的张力和冲突被胜利所掩埋,深入到每一个个体,这都是……03-29
  • 纪恩同学
    超五星推荐,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且高度原创,相关研究包括英文文献貌似还无出其右者。12-31
  • 自走麦子0.1t
    选取的原始材料很带感,作者自己的分析不是很高明。颠覆了之前阅读抗日和内战有关书籍时认为最终胜利是tg和kmt比烂胜出的观点,相反是tg组织的相对严密和权力渗入农村最基层因此可以长期大量榨取、分配一切可以支配的资源造成的。06-11
  • 吴望芝
    作者书中第4页提到的林振鏞《兵役制度概论》备注是“目前尚未见到原书”。此书信息应该为林振鏞编著《兵役制概论》,正中书局二十九年四月初版。民国图书数据库有2个版本比较清晰可阅。免费资源在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可阅全文(可惜质量较差)http://www.modernhistory.org.cn/detail.htm?fileCode=3b84c40382c443159efb03b60a5667e0&fileType=ts02-27
  • Binns
    主要是總結歸納,但是材料非常精彩。參考了《弱者的武器》。“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历史表面的喧嚣与激荡,去透视散落在历史进程中的尘埃,我们会发现,社会深层规则、民众固有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共革命的进程和面貌,也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和面貌。” ps.對照章節標題,本書內容似乎和作者博論《中共士兵、革命政权与华北乡村:1937—1949》一致。鏈接: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148996746&uk=2466776852&fid=1040442446203130 12-05
  • 小波福娃
    补mark,值得安利,还想读到作者以后更好的书05-27
  • 琳琅满木
    农民当兵之因绝不是一种理由可以遮天蔽日。单一的宏大叙事为阶级觉悟或为民族主义(啥 啥 啥 苏维埃?苏兆征的哥哥?),单一的贫穷或保卫土地改革胜利果实(我把果实还给你行不,以后有这个庙就没有这个神了)都只是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此外,中共土地改革客观上冲击了“越穷越革命”的思维,出于阶级意识,粗暴的拉壮丁也走不通。征兵工作如行蜀道,如越湍流,其成本、效率与收获可能并不成比例。历史的进程本来就是打着手电筒,在崎岖羊肠之上摸黑滚爬,踉跄到终点并不意味中途的跋涉就是最优路线。历史的变量如同冲积平原附近的百川激荡,没有“凌绝顶”的制高点,谁能看到潜流中的草蛇灰线呢?12-02
  • 维舟
    非常质朴的历史实证主义写法,爬梳整理的基本功了得,提供了丰富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细节,仅此便可启发人重新设想革命的复杂性,所述动员机制、社会规则甚至还可触发对传统中国及现代治理的社会学思考。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学术范式可说相当陈旧,几乎完全拒绝理论渗透(引用的论著观点基本只是点缀而非有机组成部分),教材编写式的平板叙事——概言之,如果不是这个选题足够好,产出的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此外,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尽管宣称要去理解农民的心理,但实际上却无形中认同管理者的视角,与《弱者的武器》那种著作中的批判性很不一样。10-18
  • 云清
    革命有前途,当兵没前途。对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无论时局如何动荡,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村,对走向战场是心存畏惧和悸动的。即使土地改革之后,农民仍然未能如愿参军,历史的复杂性在农村基层政权动员参军显露无疑。本书以扎实的档案史料作支撑,用清晰的脉络进行梳理,立体建构了基层政权和农民间围绕参军的“博弈互动”历程,并对乡村伦理,行政方式等侧面进行了高度还原,微观宏观交之于此,见微知著,足见人性。同时深为赞同作者文中所言,中共动员参军问题如此之多为何却还能胜利?其实“有问题”与“失败”并无必然因果联系,只有当我们开始脱离了“正确的叙事逻辑”,才能发掘出真实的历史。每一个生命值得尊重,每一个牺牲都值得怀念,光阴荏苒,散落飘零无所依的故事总会有人去书写,齐老师这份坚守和记录弥足珍贵。04-02
  • ·
    主题集中,框架完整。不畏正统,不慕新潮。立足档案细梳丰厚史料,坐实革命动员惨淡真相。朴素制作,诚意出品。虽因条块切割及欠缺个案解剖和口述比照,未能充分结合分析土改、政策及战争过程纵向变化、村庄内部权力斗争和相关个体生命历程,但全书已五十万字,还能要求什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