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莉莉舟
    “他的英文名字叫老萧(Lau Shaw ),可能是借用这个现成的英文姓,要不然就是仰慕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的意思。不过一般英文书都用罗马拼音Lao She 。”“艾支顿虽穷,可还挺会花钱:他爱买书,爱好吸烟,有时候还喝两盅儿。老舍的性格和他差不多,两个人一见如故,成了莫逆之交,一起同住了三年。这三年之中,艾支顿始终没找到职业。”“狮子老虎永远是独来独往,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结队。”“战斗性的文章非绍兴师爷不可,‘北京(骨+泉)人’不行。”……这本书适合朗诵,流利,幽默,笑中带泪。11-08
  • 欢乐分裂
    3.5;胡导文如其片,干净爽利,明白晓畅,读来特别痛快,赞美之余不忘客观差评——对其诗歌与一些并不拿手的题材,不吝批评之词,难怪特别钟爱老舍,一样的实诚坦率,让人敬服。细数生平,分析作品长短处,罗列功绩,个人的命运始终与时代洪流共进退,特别强调老舍的“人缘好,谁也不得罪”,所谓但求忠孝两全的实干人。前半本写得着实有趣,形象之生动跃然纸上;后半本应是花了更大力气查证资料,谈及30年代各流派的百花齐放以及“文协”往事,字里行间之意颇为微妙,如果一直写到建国后又是怎样光景。11-21
  • 种瓜得瓜
    难得碰上读到停不下来的书!都说跨界,电影导演来写作家和他的作品,这是真跨界。文字爽脆干净,甭管多大的历史事件,在胡导这都是一两句过场介绍完,颇像电影剪辑手法,好看,真好看。就是不过瘾,抗战后就没有了。11-04
  • 张震老婆(V)
    短小精干结实好看,只恨太短。胡金铨一点没水货,知道十分,挑挑拣拣拿出顶要紧的、有依据的一分说,这书一看就写得挺累。客观和粉丝心态完全合一,真粉丝,才客观。11-12
  • 成知默
    2018年已读112:武侠片导演胡金铨写起作家老舍来,简直如片叶飞花,灵动好看;又如他影片中的江湖高手一般,出手利落,刀刀入骨。简明老舍传,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在老舍身上,毋宁说是他自小失怙、穷困的遭际决定了他谨小慎微的性格与一生的选择。胡导由老舍其人其际遇起笔,传主“北京怂人”的性格、他的人生与他的作品互为映照、互相阐释,有趣的是,胡导指出,老舍很多自述式的文章,有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他可能“并非故意说谎,但为行文俏皮,就开了‘荒腔’”。老舍旅英期间曾和艾支顿合译《金瓶梅》,孤陋寡闻如我倒是第一次得知。意欲揭开老舍自杀真相的这本书,却于抗战戛然而止,可惜可叹。11-22
  • 木卫二
    17岁当方家胡同小学校长,20几岁出国镀金,帮忙翻译了英文版《金瓶梅》但从不提这茬事,30几岁继续与山东结缘,吐槽济南又写了好几个名篇,在青岛当大学教授还要不停搬家……这本书都没有写到抗战胜利,大概就是“半辈子”的意思,毕竟后来就是日月换新颜,然后你们也知道老舍结局。彼此的北京不是今天的帝都,写底层平头百姓,与XX小将津津乐道的京味更不是一回事。结果看下来就还是,站中间不出头的人,最终结局也难逃一个惨字。03-12
  • 阿历克斯
    出版后记里提到,胡导演最初写作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关于老舍自杀的经过不清楚,想了解真相,但事实是他只写到了抗战时期,或许是有些刻意隐藏吧。胡导演为找材料花了大把时间也花了不少银子,并且写作过程‘提笔有如千斤担’,实在不比拍电影轻松。老舍的北京小市民性格、北方曲艺的影响、与政治风波游离、次次为生活而妥协,北京伦敦南洋济南青岛重庆,一如胡导演镜头下的江湖行走。印象较深的是写老舍在政府混小官儿时的痛苦、教书受欢迎,曾为应付约稿而大量‘批发行货’以致于累到登声明拒稿,与冯玉祥交好、做左右两派文人的协调员,后方作家的艰难生活。胡导演写文章和拍电影一样都注重历史细节资料文献,文人做派,但也通俗易懂,另外老舍、李翰祥、胡金铨,真的有很多相似点。11-09
  • 扭腰客
    老辈人写东西,没什么废话,朴实好看。老舍本人,一个北京怂人,应该也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12-11
  • 树儿
    真的是讀到停不下來,一氣呵成。石揮說,瞭解一個人的作品,要瞭解寫作的人,更要瞭解作家所處的時代。從老舍出生的1899(戊戌政变失敗)開始,寫到抗戰時期老舍主持文協,由老舍個人的人生軌跡串起了鮮活的近代史與近代文學史,且雅俗兼備。那些在近代史和現代文學史上讀到的人名、事件,皆成了生動的故事。至於老舍本人及北京人性格中的神韻,更是靈魂寫法。這才意識到,中小學課本上的教條原來多麼僵死。10-22
  • redhousepainter
    非常水非常水的一本书,大概是后浪出版的质量最差的一本。从标题看以为是胡金铨谈论老舍和他的作品,实际上整本书就是老舍的简历,只适合作协hr翻阅,交给多抓鱼处理吧……11-24
  • 李青菜
    对腰封上这句话“江湖客致意漂泊者”,有点糊涂,看完才知道是致意1940年代以前的老舍先生,最想看的关于《四世同堂》的写作没有涉及,小遗憾。封面淡雅悦目,据说是花费心思调出来的“豆汁绿”,腰封的浅黄,不是“焦圈黄”也不是“豌豆黄”,也许是“北平”的“风沙黄”。 对喜爱老舍先生的读者来说,值得一读。11-14
  • 内陆飞鱼
    “三十岁以前的革命者多出于热诚,上了年纪就成‘吃革命饭’的了,拿美丽的理想去奴役别人的自私自利者”……老舍这批人,胡金铨说的北京式的“怂人”,胆小怕事,缩头缩脑的人,可能是老北京最后的体面了。很好读,两、三个小时就翻了,胡金铨这文风,就像跟你喝着茶,吹牛聊天一样,小段小段的,不知不觉就结束了。11-22
  • 谢飞导演
    86年到美国南加大做一年访问学者期间,我曾多次见到早已住在那里的胡金铨导演,他虽已不拍电影了,却闲不住。似乎搞了个表演训练班,也在当地华语电视台做些节目。最近才看到由后浪出版社出版的他七十年代的这部作家老舍的研究专著,颇为惊讶。胡导演为这本书是下了功夫的,历史资料收集得严肃、认真,梳理得当,叙述生动,非常好读!特此推荐对两位大师都有兴趣的读者们。02-01
  • 傻圆儿
    前半部很好,对老舍及其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后面胪列太多,颇有流水账之嫌11-06
  • danyboy
    前几天开了个头,今天饭后想继续翻两页,没想到半瓶花雕下肚,书也看完了。确实没想到胡金铨能写这样一本书,格调气质与他电影的感觉完全不同,挺颠覆胡金铨在我心中的印象,或者说,补齐了一个更全面的胡金铨吧。这本书写抗战前的老舍尤为好,作品、生平与胡金铨的“读后感”、“家国感”浑然一体,写到抗战后,资料繁琐,已见难支之象,所以49后不再写是理所当然,确实没法再写了。这本书语言的京味儿似乎也不是现在常盈耳畔的京味儿,或者说,不是那种矫揉造作故作强调的京味儿,而是收敛的、素净的、大气的京味儿。从资料的角度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舍对同一件事情的“荒腔”,最见他的性格。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花两三个小时读一遍的书,对理解胡金铨、理解老舍都很有用,不仅定价不昂,而且字大行稀,颇便老眼。12-09
  • TJM.qml
    太好看了,读起来就停不下来!北京人的“性格天花板”在老舍身上展现得真是淋漓尽致了!10-18
  • 齐物秋水
    较简明的老舍传,止于抗战结束之时,可能是其后的传主资料收集不易,内地封锁,难以看全,而头几十年,既有老舍个人自述,也有大量民国报刊可资参考。胡金铨电影,除他自陈的《大地儿女》受老舍《四世同堂》《火葬》的启发,我看他的《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总感觉有《茶馆》的影子,那种固定空间来来往往各色人物轮番登场的众生相。(最早知道这本书是读董桥的文章,说在伦敦遇到胡金铨,胡在图书馆搜集材料写老舍。)11-08
  • 风间隼
    大师写大师,笔下有老北京人的默契,也有理工男的缜密细致。却不无原则吹捧,说老舍是“北京怂人”,作品有时多而滥,诗歌和戏剧都非拿手,相当客观。可惜只写到三十年代末,很想知道胡对老舍之死的看法。11-13
  • 穿山
    粉丝胡金铨写老舍还是很有批判性的,把握住其“北京怂人”的核心个性,快意江湖的武侠片导演来细究文豪为人处世的妥协性,有种扭结背反的微妙意味;老舍这一辈子被写得活灵活现,和老妈抗争反催婚,求编辑别再约稿、怒而登报发《磕头了》,当“青椒”骂不好好备课的老师“温故而支薪”……胡导净说大实话,对老舍了解不多的人也会觉得有趣吧!以及这书写于73-75年,77年香港首版,老舍66年投湖78年平反,中间文革那些年就问谁敢写他吧?胡金铨这是天高皇帝远,人在港没在怕,和同时代的书(大陆80年代才研究)意识形态方面赢了。绿护封+灰内封=豆汁儿色(老舍研究起点),腰封小图案是海外旅居的江湖之远与文联主席的庙堂之高,尽皆化作烟云随飞鸟散;书名书法介乎隶书与魏碑之间,也是老舍最喜欢用的字体,圆润端正中庸,“字如其人”。10-24
  • 奇爱博士
    几年前向后浪出版公司推荐了这个选题,建议重新出版这本著作。后浪果然是行动派,如今胡金铨这本《老舍和他的作品》重新出版,还重新补齐了1977年版原著中没有收录的最后一章。中国的文人导演不多,胡金铨就是一个。写这本书,他去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众多地方查阅了大量资料,态度很严谨,对传主更是感情深厚。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