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kylegun
    和俺的观点不谋而合啊:“艺术的功能绝不是阐明事先就明了的一个真理——或者甚至一个疑问,而是为世界产生一些还不甚明了的疑问(也许,到最后,还有答案)。”所谓的新小说,并非结构框架上存在着某种特征,可能更像是一种野心,尝试用文字拉开人的认知与“既定意义”之间的距离,用一种新的可能性去构建现实11-29
  • “小说根本就不是一种工具。它不是为了一种事先就确定的工作而被构思出来的。它不能被用来揭示,来阐释在它之前、在它之外存在的事物。它不变现,它寻求,而它所寻求的,正是它自己。”01-17
  • 书意
    这次重读罗伯·格里耶,主要读他的小说理论。弄明白了他的意图,以及我上大学时读不懂《橡皮》的原因。同时对照了另外一个中译本,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建议直接读英文本(虽然也是转译),表述相当清楚。12-20
  • 李可笑
    "这里需要拯救的,并不是人自身,而是大地、石头、灰烬……“08-15
  • 枯川满
    好吧,我要记住你说的然后再读你07-07
  • 太阳照常升起
    有多么深的理论深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格里耶对于现代主义文学高度成熟相当透彻的思辨,让这本他眼中的“得出几行进展”,几乎成为战后新文学最铿锵有力的哲学宣言。他综合了作家的激情亢奋与理论家的冷静洞察,精髓之言,雄伟之志11-30
  • S
    新小说只对人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感兴趣-新小说只追求一种彻底的主观性06-06
  • Alain
    我想,如果无论以何种创作理念指导的各类风格流派的小说都可以自称是现实主义,那么在神权失去合法性、理性主义退场之后的非理性时代,用“旧小说”的陈词滥调对“新小说”发出的种种蹩脚质疑完全可以到此为止,这里依然有人,但变成了完全主观的人,依然有物,但不再显形于全知全能的视角下,依然有故事和时间,但不再服膺线性流动的钟表,只听从无序的内心之变化,依然有意义,但意义不再发生于某种先在的本质,而是永远随存在之后才到来,它依然是一种写作的创造性探索,不是理论先行的造物。08-15
  • hypotyposis
    可是直到今天 人们对小说应该和可以有的样子的认识依旧没有多少进步 不仅仅期盼一种新小说 还要期盼一种新读者04-19
  • 哲哥
    有一些说的还是很喜欢的。“简单的复制卡夫卡的形而上,却忽略了大师的现实性。”“创作室一种探索,不是表达一种明了的意义。做之前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作品 自身展现其自身的意义。”有些地方感觉这老头思维又有点太钻牛角尖了,就是过分认真,尤其是对物化的执着。总的说这种艺术家是非常让人敬佩的,执着专注与自己的创作,用一生在探索,像康定斯基一样,都是后辈艺术家的精神灯塔08-21
  • 我知道什么
    那就像我在厄運的門上脆脆的敲了四下,很難讓別人明白,我不像他們那樣活著,他們在空間中,就如魚兒在水中,我卻不是,我是河床中的一個洞。我的責任是行駛對空間和時間的拯救。04-13
  • 冬至
    六十年过去,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只好了那么一点点,虽然罗伯格里耶言之凿凿,现在看来还是过于乐观了。(购于苏州慢书房)11-20
  • 灰兔的影子
    悲剧是要素的集合,爱上悲剧的人注定悲剧地活着······饶了一圈之后终于绕到了新小说。03-20
  • 欢乐分裂
    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仅此而已;格里耶解剖小说之文论。06-12
  • 胤祥
    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宣言,基本是建筑在现象学到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之上,对“悲剧”和“现实主义”的分析很有启发,不过有些太乐观(尤其最后一篇文章)。系统研究新小说和新电影的话这本书是起点作。02-03
  • 童末
    醍醐灌顶(1956年->2011年:我们走得太慢,勇敢的追随者总是太少!)。小说可以向未来、向无人之处挺进的信念和勇气。向本质主义宣战,即向用概念一劳永逸地握住世界的深刻核心以求安稳的心态宣战。01-02
  • 椒图
    当你发现你想说的话在六十年前就已从他人之口说出。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