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bastien
    歷史和科學的共同要素就是尊重事實,利用週末時間香港圖書館瀏覽完這本書。10-06
  • 工业先驱萨鲁曼
    4.5 不知道有多少人读黄宗智《华北》时注意过一件事,1960年代紧邻密云水库的沙井村(满铁也曾来这调查),在依靠严密的灌溉系统和大量使用有机肥之后(传统手段强化版的极限),小麦亩产量也始终很难突破200多斤,之后化肥的投入带来突破,亩产量迅速超过400斤,今天全国平均亩产量700多斤。总之,现代水利工程+化肥(也需要灌溉支持)+现代技术(包括运输)直到1990年代才合力终结了中国农业祖传的,始终造成严重后果的不稳定性(59-61也是其中之一,但错误放大了它)。昨天经济狗和意识形态狗拿袁、毛、森说事的很多,看上去还不如工业党脑子明白,这首先是个技术问题。#白读黄仁宇#09-26
  • 麻烦你,我要鱼丸粗面。
    想了解下农业史。基本没评分,这本评分高,看看呗//辩护味重,无论观点,结论还是修辞说法(可能也和翻译有关)06-17
  • 门卫
    指数趋势看起来有些乱。似乎对化肥的重要性强调的不够。11-29
  • 火星月季
    不同的立论才能勾勒出一段完整光谱。标记高王凌《反行为》、郭于华《受苦人》、彭丽君《复制的艺术》、安舟《工程师》、洪长泰《新世界》等书。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迄今六十幾年,已歷兩世,人們開始討論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或強調其間的斷裂性及變革意旨,或著眼於連續性與整體性。這樣的討論乃至爭論,背後處理的是過去三十年、六十年、一百二十年的歷史,而指向的則是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更長遠的道路選擇。《三十‧ 三十書系》,旨在利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獨立開放的學術出版平台,使不同學術背景、不同立場、不同方法的有關共和國六十年的研究,皆可在各自的知識場域充分完整地展開。期待群峰並峙,自然形成充滿張力的對話和問辯,而峰峰相映,帶來更為遼闊和超越的認識景觀。08-05
  • 寻川
    对量化方法没兴趣的话可以一路读图,直接到结论和最后的“三个反题”。简单来说,集体化的制度优势对冲了气候的不稳定因素,技术进步也是一样的功效,而且在80s去集体化之后挑起了大梁,否则粮食生产可能惨淡如30s。再简单来说就是为集体化辩护。其实要能接受这整个论证首先得有价值前提:“国家工业计划当局的立场,而不是一般农民或者是消费者的选择。”不过即便如此,证明了粮食产量问题,它也只是粮食产量问题而已。很严谨,但很难让人喜欢。01-12
  • 无明
    能反驳的方法就是区域比较,作为一个整体,其实无法看出来的。05-30
  • DavidSi
    看完以点分析的《高家村》后再看以面分析的这本,等下周把应统和马哲弄完了再正式开始06-02
  • 春诵夏弦
    有什么独创性吗?吹成这样!11-23
  • 忘日舍
    本书最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对于大量数据的引用、归纳整理和结论,虽不能完全认同其观点,但严谨性是无需置疑的。但个人认为庞大数据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历史研究的价值,当然,本身研究的背景(1931-1981)也是宏大的。除此以外,有志于研究的人们,一定要对多个学科的知识有着一定的掌握。02-24
  • 这么近,那么远
    可以。“本書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自1931年開始長達六十年的中國農業動盪史。作者搜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和資料,正面挑戰棘手的氣候變數問題,首次編制出涵蓋全 國的 “氣氛指數”,作為全書定量分析的基礎。書中根據技術水準和制度特徵將六十年分為數個時段,細緻分析了氣候變遷在不同時段內如何引發農業波動;並通過各時 段的交叉比較,回顧氣候、技術和制度三因素如何互為消長,從而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穩定化趨勢。”01-03
  • Larene
    一直读到Chapter 10。分析框架是很清晰的,故事也说得很细致。只是觉得纯从数据出发,有些地方就不是特别consistent——还是希望能看到一个大的theory……09-22
  • 月之回忆
    为跋而看,并无意外。思路大家都懂,只是有人不愿意承认 -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