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优雅的猪
    学史以明志,知古而见今。朱先生文字生动、论述客观,是学史、论史应有的态度,也我们应该去读的历史。11-07
  • 小透明
    中间部分有点乱,往往一个主题没有延伸就转到下一个话题去了。幸好先看的是另外两本,对于作者关于晚清的观点有所了解。但是作者的很多观点还是破除了我很多历史书学来的知识。鉴于是作者往昔文章的节录,也只能希望能看到作者更多的书02-05
  • 鱼子敏
    中信版,编校差,错误不少。这个锅该谁来背!实有差错率,让万分之一的准绳,赧颜!第86、87页的墨迹别于其它,更是印刷事故。07-17
  • 神仙的腰带
    这次中信的书排版不错,第一次看朱维铮老师的书,倒是喜欢05-12
  • 轻舟一叶
    一部中国文化史漫谈。对于我来说读明白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国学修养达不到那个层次,嘉靖后的中国史更是一团浆糊,但是还是有启发的,感觉需要十年后再回来重读。02-16
  • 刺猬的耳朵
    点滴感触集合,但不值8分,继续。辩儒部分精彩。12-07
  • 冬之旅
    作者谦虚的说自己掉进了历史学的闷葫芦中,而这闷葫芦倒并不能完全怪历史学本身的复杂性,实在是受学术研究环境的影响也颇大,就他说到的就有两点:一是“越来越汹涌的政治运动浪潮”,二是“原产苏联的假马列”。就这两点来说,已经高度提练了人文科学求真的难度。自然科学,也许还可以包括理工农医等实证科学,只要有同样的实验环境,就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而这对人文科学确是是一个大大的难题,例如本来就是研究社会变迁的历史学,如何能创造出同样的历史环境来验证历史规律的正确性呢?作者提出的建议是:一是要在材料的真实性上下功,二是在各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和陈述中发现较为科学的结论。而这里一个难题依然困扰着诸多的人文学者,就是思想工具的应用,就是如何避免用“批判的工具”代替“工具的批判”,手握锤子的人,看到的都是钉子,怎么办?06-16
  • BrianGao
    老先生学贯古今,很多见解值得反复细读,当然,也有些值得商榷的马唯史观。12-01
  • 竹篱烁烁
    从细节出窥见历史的不同和专业人士的精准。02-22
  • 王黄
    能把时代嘈杂的影响完全藏起来,才不愧算是有点传统的尊严。虽然直接从秦汉拉到了晚清,但还是能看出这种卓越的谱系感和大局观,就算引用马恩黑都不觉得垮架,作为主流学术史一手文献缩略版导读相当出色。03-23
  • lostfotbal
    每个人都渴望打破外界的闷葫芦,但自身却掉进了闷葫芦。偏见比无知离开真理更远。目前最喜欢的就是失落的文艺复兴一章。最后一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01-05
  • 里堂老人小跟班
    再读他,感觉好亲切。他讲的怎么这么准确。只是这编校实在差点意思。12-16
  • 爱玛小姐的狗
    哪天把我在社团QQ群里发言整理整理,也能出本缸里战国02-28
  • 尚水堂
    从反思文革史学到反思传统文化,可谓八九十年代史学嬗变的缩影。札记体的述学形式,虽降低了系统性,却弥散了更多的思想火花。书的后部分编的有些凌乱,主题分散。书看到一半就开胶两半,大大降低了购买整套书的欲望08-27
  • 你叔叔。
    有些话也只有老人才敢说了。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