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Roy
    读到最后200页才觉得,这本书,可以。男主也即一个学者的叨叨经常让我厌烦并且跳着看。读到最后,这个人物才知道了“什么是真实”的另一个答案。在盛世中,他的真实是天文昭示的真理。在乱世中,他的真实是亡妻和亡女以及切肤之痛。哪个更真实一些?是真主和不变的真理,还是你身边更短暂的一切:亲近的人,关系,以及乱七八糟的人类,这个你所处的世界…最后几章提出了几个概念:天堂之人的目光,被逐出天堂之人的目光,醉眼朦胧者的目光,第一种目光指向体验,第二种指向认知,第三种指向揭露。御前学者的一生,被谋杀的老师/宰相和妻子,病亡的女儿,他的天文台野心,变成刺客头子的朋友,疯疯癫癫但总是道破真相的朋友……没有什么故事的逻辑,就是很平凡的一个人如何在历史之中被裹挟。历史很大,但再大的历史,也不如他妻子送给他的榅桲果11-23
  • 枫叶无双
    仰望星空,是逃避尘世的烦恼,还是向往天空的神秘与宁静。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一个数学家与诗人,海亚姆在仰望中发现了什么?是人性的枷锁,还是生命的未来?12-09
  • كاثرين
    我能够抽离地感知原文是很优秀的小说,但翻译文风实在让我很难沉浸投入,而在我看来沉浸是阅读虚构类作品很重要的体验。翻译显得啰嗦冗长,比如经常出现多个并列的意思相近的四字成语,这显然是汉语译者的手笔。小说里有大量的哲学和ysl神学思辨,而我认为译者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只能生硬地literally翻译自德语译本,读起来很奇怪。对小说本身的话我对哈桑这个角色塑造不满意。在本书里哈桑是个刻板印象的反派,扁平且没有人物弧度,从出场起就引起读者厌恶,与海亚姆的互动寥寥无几,但在海亚姆临死前却占据大量篇幅回忆“挚友”,令人疑惑。而《撒马尔罕》里的哈桑性格转变是有阶段和原因的,更令海亚姆在晚年回忆起与哈桑的初见时增添“物是人非”的遗憾。08-12
  • 陶鹿家
    海亚姆的朋友对海亚姆说:遥望你的星空吧,那儿才是你熟悉的家园。利夫诺人尤素·珀简也在挪威的黑夜中摆脱了沉默的枷锁,寻找到那些活动的影子。传承下来的人类一直仰望星空,就能够踏上走向星辰的路。12-16
  • K1DD
    归化到这种程度的翻译,等于把鹅肝拿来做麻婆豆腐了。06-10
  • 风雨无收
    “亲爱的,来吧,你们这些弱视和腼腆的人,精进者和迂夫子,勤奋的实干家和文质彬彬的书生,阅读狂和嗜书如命之徒!来吧,你们这些不愿随遇而安和隐居遁世的人,安静和不安的人,对世界爱得如此之深以致无法去占领和统治的人,到我这来吧,让我们精诚团结,齐心协力,重建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05-26
  • snowsheen
    在小小彩色玻璃上细密描绘一个个传奇,再把彩玻璃连缀成一整个世界。就像从巴格达到撒玛尔罕之间散落的那些城市连缀成世界。10-24
  • 槿之
    夜空没有抚慰,只有小人物的无奈和心酸。人类越发世俗和有计划性,然后就变得残忍,而杀伐决断的狂热分子们成为了获益者、幸存者和剥削者。愿意进入游戏规则的人和不愿意的人都被宗教和权力、阶级裹挟着踽踽而行,太多的无家可归者。出卖自己的人生变成了唯一的宿命。11-09
  • 苏打贤人
    沉闷的正文和美味的后记夜空的抚慰也是作者多年以后凝视着挪威星空忆及化为焦炭和纸灰的曾经的家园10-28